精彩小说尽在美文城!手机版

美文城 > 都市小说 > 麦田里的守望是什么歌

麦田里的守望是什么歌

山上一伯爵 著

都市小说连载

由李卫国卫国担任主角的都市小书名:《麦田里的守望是什么歌本文篇幅节奏不喜欢的书友放心精彩内容:一九七零年的夏似乎比往年来得更早刚进六日头就变得白晃晃像一盆烧得正旺的炭毫无遮拦地扣在华北平原这片广袤的土地风是热裹挟着泥土被晒焦的气息和即将成熟的麦子特有的、混合着青涩与甘醇的香一股脑儿地灌进李家坳的每一个角对于庄稼人来这是最熟悉也最焦灼的味道——它预示着收也预示着即将到来的、与老天爷抢饭吃的龙口夺村东头那间低矮的土坯房李老汉蹲在门槛吧嗒吧...

主角:李卫国,卫国   更新:2025-09-25 12:20:10

继续看书
分享到:

扫描二维码手机上阅读

一九七零年的夏天,似乎比往年来得更早些。

刚进六月,日头就变得白晃晃的,像一盆烧得正旺的炭火,毫无遮拦地扣在华北平原这片广袤的土地上。

风是热的,裹挟着泥土被晒焦的气息和即将成熟的麦子特有的、混合着青涩与甘醇的香气,一股脑儿地灌进李家坳的每一个角落。

对于庄稼人来说,这是最熟悉也最焦灼的味道——它预示着收获,也预示着即将到来的、与老天爷抢饭吃的龙口夺粮。

村东头那间低矮的土坯房里,李老汉蹲在门槛上,吧嗒吧嗒地抽着旱烟。

烟雾缭绕,模糊了他那张被岁月和日头雕刻得沟壑纵横的脸。

他的目光,越过院子里那几棵叶子蔫蔫的枣树,投向远处那片一望无际的金黄麦海。

麦浪在热风中起伏,发出沙沙的声响,像是大地沉稳而有力的呼吸。

“他娘,卫国快下学了吧?”

李老汉瓮声瓮气地朝屋里喊了一句,声音里带着常年劳累留下的沙哑。

“快了,日头偏西就回了。”

屋里传来老伴儿的声音,伴随着风箱呼哧呼哧的响动,炊烟从屋顶的烟囱里袅袅升起,给这幅静止的乡村画卷添上了一丝动态的生机。

李老汉口中的“卫国”,是他的大儿子,今年虚岁十六了。

大名李卫国,是村里唯一念完了高小的“文化人”。

这名字带着鲜明的时代烙印,是土改那年,村里最有学问的老支书给取的,寓意“保卫国家,建设家园”。

李老汉这辈子斗大的字不识一箩筐,面朝黄土背朝天,和土地打了一辈子交道,他最大的念想,就是儿子能有点出息,别再重复自己这辈子的辛苦。

屋子里有些昏暗,泥土的地面扫得干干净净。

最显眼的,是贴在土墙上的几张新旧不一的奖状。

那是李卫国从上学起得的,“学习积极分子”、“劳动模范”,虽然纸张己经泛黄,边角也有些卷曲,但被女主人用米汤细心粘糊过,平平整整。

这些奖状,是这间贫寒屋子里最闪亮的装饰,也是李老汉心里最大的慰藉。

灶台前,李温氏——李卫国的母亲,正利落地往灶膛里添着最后一把柴火。

她是个典型的农村妇女,身形瘦小,却似乎蕴藏着无穷的精力。

长年的操劳让她的腰身有些佝偻,但眼神里却透着一股不向生活低头的韧劲儿。

锅里的水咕嘟咕嘟地开着,待会儿下进去的,将是掺了大量薯干和野菜的稀粥。

青黄不接的时节,能让一家人糊口,己是不易。

就在这时,院子里传来一阵轻快而有力的脚步声。

一个少年背着洗得发白的帆布书包,身影出现在院门口。

少年身材瘦高,皮肤是健康的黝黑色,鼻梁挺首,嘴唇抿成一条线,眼神亮晶晶的,透着一股这个年纪少有的沉稳和机敏。

他就是李卫国。

“爹,娘,我回来了。”

李卫国的声音清亮,带着少年人特有的朝气。

“哎,回来啦!

快洗把脸,歇歇脚,饭马上就好。”

李温氏赶紧从屋里迎出来,接过儿子肩上的书包,眼神里满是慈爱。

她注意到儿子额头上满是汗珠,衬衫后背也湿了一片,心疼地用袖子替他擦了擦。

李老汉磕了磕烟袋锅子,站起身,脸上难得地露出一丝笑意:“今儿个学里咋样?”

“挺好。”

李卫国走到院角的水缸旁,拿起葫芦瓢,舀了半瓢凉水,咕咚咕咚喝了几口,又痛快地洗了把脸,这才感觉周身的燥热退去了些。

“爹,我刚回来的时候,绕到咱家地头看了看。

咱家的麦子,穗头大,籽粒也饱,比隔壁二狗子家的强不少。

今年要是不赶上连阴雨,准是个好收成!”

说到庄稼,李卫国的语气里带着一种内行的自信。

别看他年纪小,自打能扛动锄头起,就跟在父亲身后下地了。

他不仅肯出力,脑子也活络,什么时候该施肥,什么时候该锄草,他比一些老把式看得还准。

老支书常拍着他的肩膀说:“卫国这孩子,是块种地的料,更是块干大事的料!”

李老汉听了儿子的话,脸上的皱纹舒展开来,像秋日里绽放的菊花。

“嗯,咱家那地,我年前上了足量的底肥,开春又追了一遍。

人哄地皮,地哄肚皮,功夫下到了,它就不亏待你。”

语气里透着老农特有的骄傲和笃定。

晚饭摆在了院里的石磨盘上。

一盆能照见人影的野菜薯干粥,一小碟咸菜疙瘩,还有几个掺了麸皮的黑窝头。

这就是一家三口的晚饭。

虽然清苦,但围坐在一起,就着夕阳的余晖和渐渐凉爽下来的晚风,倒也有一份简单的安宁。

李卫国拿起一个窝头,咬了一大口,嚼得津津有味。

他正处在长身体的年纪,干粮似乎永远也填不饱肚子。

他一边吃,一边兴奋地对父亲说:“爹,我今天在学堂,听老师读报纸了。

报纸上说,咱们国家的工业建设发展很快,特别是东北那边,出了个大油田!

叫……叫大庆油田!

以后咱们种地,说不定能用上更多、更好的机器呢!”

他的眼睛闪着光,那光芒,超越了眼前这一方小小的院落,飞向了广阔无垠的远方。

对于这个十六岁的少年来说,世界正以一种充满诱惑力的方式向他展开。

课本里的知识,报纸上的新闻,都让他觉得,未来不仅仅只有面朝黄土这一种活法。

李老汉默默地听着,扒拉着碗里的粥。

他对儿子说的那些“大事”似懂非懂,油田、机器,离他太遥远了。

他更关心的是眼前这片麦田,是即将到来的收成,是年底能不能给儿子扯上一身新衣裳,好让他体体面面地去说亲。

他咂咂嘴,说道:“机器是好,可咱庄稼人,还得靠天吃饭,靠地吃饭。

把地种好,比啥都强。”

李温氏在一旁静静地听着父子俩的谈话,不时给儿子碗里夹一筷子咸菜。

她没什么文化,但她能从儿子的眼神里,看到一种她既熟悉又陌生的东西。

熟悉的是那份对好日子的渴望,陌生的是那份渴望里包含的、她无法理解的宏大想象。

她只是隐隐觉得,自己的儿子,心气儿很高,这个小小的李家坳,怕是圈不住他。

吃过晚饭,夜幕渐渐降临。

深邃的天幕上,繁星点点,像一颗颗钻石,撒在墨蓝色的天鹅绒上。

没有电灯的村庄,夜晚显得格外静谧。

远处,偶尔传来几声狗吠和纳凉人的闲聊声。

李卫国没有像往常一样立刻进屋点起煤油灯看书。

他搬了个小马扎,坐在院子里,望着满天星斗出神。

晚风吹拂,带来更加浓郁的麦香。

这香味,是他从小闻到大的,是刻在骨子里的记忆。

它代表着温饱,代表着生存,也代表着这片土地对他无声的羁绊。

但是,今天老师读的报纸,像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在他心里激起了层层涟漪。

大庆油田的工人们,是在用一种怎样的方式建设国家?

那种火热的生活,与眼前这千年不变的、缓慢而宁静的乡村节奏,是多么的不同啊!

一种模糊的、想要冲破什么的冲动,在他年轻的胸膛里涌动。

“卫国,不早了,进屋看点书就睡吧,明天还得早起上学呢。”

李温氏的声音从屋里传来,打断了他的思绪。

“知道了,娘。”

李卫国应了一声,却没有动。

他深深地吸了一口带着麦香的空气,仿佛要将这熟悉的味道牢牢记住。

他知道,父亲希望他成为一个好的庄稼把式,守好这几亩地,传宗接代。

这似乎是这片土地上大多数人的宿命。

可是,他的心,不甘于此。

他李卫国,名字叫“卫国”,难道就只能守在这小小的麦田里吗?

外面的世界,那个在报纸上、在老师口中轰轰烈烈变化着的世界,到底是什么样子?

一种强烈的、想要走出去看看的欲望,像麦苗一样,在他心里悄然滋生,顽强地向上生长。

他站起身,最后看了一眼夜幕下那片无边无际的、沙沙作响的麦田。

黑暗模糊了它的金色,却让它显得更加深沉和神秘,仿佛蕴藏着无穷的力量和无尽的故事。

明天,麦子就要开镰了。

这将是一个汗水与喜悦交织的季节。

而对于李卫国来说,他的人生,似乎也站在了一个即将开镰的节点上。

只是,他未来将要收割的,会是怎样的一片庄稼呢?

少年心中充满了对未来的憧憬,也有一丝对未知的、隐隐的不安。

这不安如同麦田深处偶尔传来的、细微的虫鸣,若有若无,却无法忽视。

网友评论

发表评论

您的评论需要经过审核才能显示

小编推荐

最新小说

最新资讯

标签选书

桂ICP备2025053872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