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它小说连载
小索热门是《非洲航天梦》中的主要人在这个故事中“王卡卡”充分发挥想将每一个人物描绘的都很成而且故事精彩有创以下是内容概括:赞比亚 1 名小学数学老公布了史上最奇葩的太空计划: 他要用土法航率 12 人团队登上月甚团队中还包括一只你或许以这是非洲版民科笑然他却被赞比亚授予了名誉总统的称1964 年 10 月 24 赞比亚总统肯尼斯·戴维·卡翁达宣布: 这一是赞比亚共和国的独立此赞比亚一直被英国人统现在终于回到赞比亚人民的手除了独立之当天还有一件不同寻常的事...
主角:小索,热门 更新:2025-07-05 10:11:26
扫描二维码手机上阅读
他要用土法航天,率 12 人团队登上月球。
甚至,团队中还包括一只猫。
你或许以为,这是非洲版民科笑话。
然而,他却被赞比亚授予了名誉总统的称号。
1964 年 10 月 24 日,赞比亚总统肯尼斯·戴维·卡翁达宣布:
这一天,是赞比亚共和国的独立日。
此前,赞比亚一直被英国人统治,现在终于回到赞比亚人民的手中。
除了独立之外,当天还有一件不同寻常的事:
赞比亚要在今天,发射一枚火箭
你没听错
要知道,距离中国发射第一枚火箭,也才刚过去 6 年。
这个吃不饱、穿不暖的非洲小国,就准备上天了?
宣布这则惊人消息的,是爱德华·马库卡·恩科洛索(以下简称小索)。
小索自称是赞比亚的首席科学家,空间研究家和哲学家。
不过,他还有另一个官方身份:
赞比亚某个小学的数学老师。
小学数学老师,要造火箭上天。
我知道你有梦想,但你不能瞎想吧?
但你别说,你还真别说,这火箭还真被他造出来了
这个火箭,被命名为戴维·卡翁达火箭。
该名字是为了致敬赞比亚的第一任总统肯尼斯·戴维·卡翁达。
火箭长 3 米,高 2 米,由铝和铜制成。
制造得简单又粗暴,中间还挖了一个洞。
据说,是为了让宇航员呼吸用的。
有了这个洞,他们就可以在飞行途中自由地呼吸。
这个呼吸孔的设计,让我一时不知道该点赞还是吐槽。
只能说,出发点很好,但你先别出发。
这个惊世骇俗的火箭,选在卢萨卡独立体育场发射。
一切都准备就绪,只欠东风。
可但凡有点儿航天常识的人,都在想一个问题:
发射塔呢?
既然发射地点是卢萨卡独立体育场,那应该设置一个发射塔啊。
没有发射塔,怎么把火箭发射出去呢?
可是看遍整个体育场,也没找到发射塔。
而且更离谱的是,这枚火箭实际上也没出现在体育场里。
从头到尾,就没有人见过它。
难道是小索为了保密,特意隐藏起来了?
你别说,还真有这个可能。
因为小索曾经表示,很多人认为他疯了。
但他会让人们见识到赞比亚的厉害。
同时,他还警告美国和苏联,不要试图窃取这个机密。
否则这些国家的间谍,将会受到严厉的审判。
可见小索的防范意识,还是挺强的。
这么一想,一切都合理起来了。
小索肯定是把火箭藏起来,就等发射时直接拉出来。
正当大家都兴高采烈地等着发射时,一个不幸的消息传来:
因为政府官员坚决反对,计划被撤销了。
大家都很气愤,这个日子发射火箭,多么有纪念意义啊
为什么这么完美的计划突然就取消了呢?
其实很简单,如果你是官员,你也不会同意这次火箭发射的。
一个人吹牛是可以的,但如果一个政府都跟着吹牛,这得有多大的勇气啊
官员虽然不知道什么样的火箭能成功,但知道什么样的能失败。
这火箭,一看就是光着屁股拉磨——转着圈地丢人。
这要是发射了,整不好国庆变国耻了。
赞比亚政府的官员,可不想在这美好的日子里,出什么幺蛾子。
但即便是这样,小索仍然继续编织着这个美梦。
原因只有一个: 他太想上进了
当时的时间,正值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
1957 年,冷战中的苏联和美国,展开了太空竞赛。
1961 年 4 月 12 日,苏联宇航员尤里·加加林乘坐东方 1 号飞船离开地球。
他是第一个进入太空的人类。
美国也不甘示弱,1961 年 5 月,美国宇航员艾伦·谢泼德也成功进入太空。
小索一看这形势,心想我们可不能落后啊
于是 1964 年,小索也发表了一则有关太空方面的重磅消息。
他宣布要在 5 年内,送 1 名女孩、2 只猫、1 名传教士前往火星。
听到这句话,全世界一片哗然。
不是,你们赞比亚什么水平?
短短几年时间,就要跻身世界航天大国吗?
要知道,中国第一次载人航天,都已经是 2003 年的事儿了。
赞比亚在 1964 年,就敢提出送人上火星?
真是肚脐眼吹喇叭——不知道咋想(响)的
当然,也确实不怪别人会产生质疑。
当时的赞比亚穷得叮当响,跟一个破自行车似的,除了铃铛不响哪都响。
就连赞比亚的铁路,都是中国掏钱给修的。
这种情况下想上天,那真是比上天还难。
可这个小索就好比非洲版马斯克,属于行动派。
能不能成功你别管,反正先动手再说。
他在距离首都卢萨卡 11 公里的废弃农场里,建立了一个航空培训基地。
而且,还准备招募宇航员。
要知道,选拔宇航员这事儿,可是有标准的。
我们可以参考一下咱们自己国家的。
这是 2005 年,我国政府网站公布的航天员选拔标准:
其实除了这些身体的严苛要求之外,往往还会有学历和语言能力方面的要求。
基本上一番选拔下来,都是万里挑一。
其他国家大同小异,但也是十分严格。
可在小索看来,这些标准统统都不重要。
他直接打出口号,别管任何标准,只要是愿意干的,都可以进来。
原因也很简单,因为他实在找不到人了。
既然没什么录取条件,七大姑大姨,沾亲带故地都来了。
他好不容易找到了 12 名宇航员,其中包括 1 名年轻且身材出众的小女孩。
而且这个女孩跟她还有点儿特殊关系,不过咱们先不讲。
且说凑齐航天队伍的小索,感觉广阔天地、大有可为。
终于可以大干一场了
于是,每天早上 9 点,他准时出现在废弃农场——哦不,是航空培训基地门口。
在他看来,只有不断训练,才能飞向太空。
训练基地视野开阔,毫无遮挡,非常利于飞行。
可是问题来了,怎么训练才能达标呢?
小索翻遍所有书籍,终于有了主意。
这些宇航员,被他分为三组。
有的负责登月的,有的负责探索火星,还有的负责后勤。
分好组的下一步,就是正式开始训练了。
可是要训练,得有训练器材吧?
赞比亚的裤兜比脸还干净,从哪掏购买器材的经费呢?
这可难不倒小索。
只要小伙精神在,去哪都是实力派。
小索拿出自己当年培训游击队员的劲头,自己动手,丰衣足食。
对他来说,DIY 专业训练设备,只是奥尼尔吃豆芽——小菜儿一碟。
专业训练整不了,咱们可以整点土法嘛
他的这个土法航天,让你惊得下巴能掉好几回。
第一个训练项目,叫失重油桶。
首先,他弄来一个大号油桶。
然后把宇航员塞进这个大油桶,顺着山坡把油桶滚下去。
按小索的说法,这就等同于模拟月球的失重状态。
美国用离心机,我们用大油桶,反正都是转圈圈嘛,有什么不一样?
当然,赞比亚的这个失重油桶就没有什么保护措施了。
桶里的宇航员在滚坡下山的时候,有可能被撞得头破血流。
甚至也有可能,出现骨折等一些严重的症状。
但那又怎样呢?
我们只要能飞就可以了,其他的并不重要。
这第二项训练,就更炫酷了,名叫引力秋千。
宇航员坐在秋千上,接受摇摆测试。
随着秋千越荡越高,等到荡到最高点,就突然切断绳子。
让他们体验一下,什么是自由落体的感觉。
光是想想,我就已经感觉尾椎骨隐隐作痛了。
而这,同样也是模仿的美国电动秋千练习。
除此之外,还有什么水面木桶失重练习、太空倒立用手走路练习。
每一个都是肯尼迪坐敞篷车——脑洞大开。
而这些练习项目,都是小索都是根据美国航天局送来的书,联想出的办法。
这知道的说是训练,不知道的还以为刑部尚书又搞新花样了。
训练有没有效果,我不知道。
但我就想知道,这些宇航员到底招了没有。
小索还熬了几个大夜,用英军遗留的头盔和制服,改造出几套航天服。
又大又厚的太空服,看着暖烘烘的。
可大家知道吗?
1976 年 7 月 20 日,美国海盗 1 号测得火星表面昼夜温度,分别为-34℃和-85℃
1976 年 9 月 3 日,美国海盗 2 号测得火星表面昼夜温度,分别为-30℃和-81℃。
这点小衣服,别说征服火星了,恐怕连征服西伯利亚都做不到。
估计这身着装,到了火星就被冻住了。
不过,虽然不足以上火星,却足以把航天员热够呛。
别忘了,赞比亚可是热带国家。
穿上这宇航服,好比是三伏天里穿棉裤,别提多受罪了。
刚开始,这些受训的宇航员们还比较有新鲜感。
又是滚桶又是荡秋千,感觉跟逛迪士尼乐园差不多。
可没过多久,他们就都想逃跑了。
毕竟,一个个被磕得鼻青脸肿的不说,时不时还带点儿腰伤或其他伤。
而且,不但要面临生命危险,还没有报酬。
一分钱没有,我跟你玩什么命呢?
没办法,小索只能拼命给他们画饼,描绘美好未来。
小索对外宣称,他们一直通过总部的望远镜在研究火星。
研究结果也是非常喜人。
不但看清了火星的地貌,还看见了火星上的土著人。
我寻思再给他们点时间,估计火星文都学会了。
但用脚想一想,也知道那个所谓的望远镜是不可能存在的。
航天望远镜是非常昂贵的,一般国家根本买不起,更不要说是赞比亚了。
他之所以会编出如此离谱的谎言,就是为了哄骗宇航员继续训练。
那么或许有人会问了:
靠这种训练,真能登上月球吗?
其实,小索本人也很清楚,这种训练方式并不能把人送上太空。
但没关系。
训练结果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训练的过程。
从头到尾的一系列计划,说白了都是小索的阳谋。
网友评论
小编推荐
最新小说
最新资讯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