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小说尽在美文城!手机版

美文城 > 其它小说 > 第二次鸦片战争

第二次鸦片战争

史酒趁年华 著

其它小说连载

小编推荐小说《第二次鸦片战争》,主角林则徐马克思情绪饱满,该小说精彩片段非常火一起看看这本小说吧:第二次鸦片战争名为鸦片战但其实跟鸦片半毛钱关系都没在英国被称为亚罗号战因为是由亚罗号事件引起的;在法国则被称为英法联军之为啥这样主要是因为这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的延是为了实现一鸦没有真正实现的意图而爆发第一次鸦片战争结英国人终于得偿所逼迫清政府开放了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通商口可很快他们就发现了不对这五个通商口岸有四通了跟没通一个似

主角:林则徐,马克思   更新:2025-07-22 09:27:40

继续看书
分享到:

扫描二维码手机上阅读

第二次鸦片战争名为鸦片战争,但其实跟鸦片半毛钱关系都没有。

在英国被称为亚罗号战争,因为是由亚罗号事件引起的;在法国则被称为英法联军之役。

为啥这样叫,主要是因为这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的延续,是为了实现一鸦没有真正实现的意图而爆发的。

第一次鸦片战争结束,英国人终于得偿所愿,逼迫清政府开放了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通商口岸。

可很快他们就发现了不对劲,这五个通商口岸有四个,通了跟没通一个样,似通而非通。

厦门说是贸易港口,其实基本上就是劳工出口;宁波 1844 年出口额有 50 万,5 年后降到了 5 万,很好地展示了什么叫聊胜于无;

福州更不用说,那是林则徐的老家。

这时候林大人已经退休在老家当乡绅呢?就凭林大人的影响力,福州想通商都难。

那么就只剩下一个优等生和一个差等生了。

先说说优等生上海,在那个全民仇洋的年代,上海人民展现了他们超前的商业思维和国际化眼光,居然不敌视英国人。

还是马克思同志总结得好: 第一次鸦片战争就产生了一个结果,贸易中心从广州转移到了上海。

英国人总结得更好: 要不是上海,《南京条约》等于白签。

1843 年 11 月,上海正式开口。

英国人惊讶地发现,上海人居然不阻拦他们进城。

上海人更惊讶地发现,这些英国人居然主动选择了居住在城外,不进城了

看近代史的时候,有个问题我始终想不明白,就是英国人为什么对进城有一种近乎偏执的坚持。

那时候的中国城市,没有先进排水系统,大便都是靠挑粪工一担担挑出去,又臭又脏,干嘛非要进城。

如果说是做生意,住在城外不是一样做么?有何影响呢?

直到看到英国人在上海的选择,我才恍然大悟。这一切都是因为两个字,面子

谁说只有中国人好面子,英国人也好面儿,大家都是人,活着都是为了争口气。

越是不让进城,英国人就越要进。你真让他进了,他反而嫌这嫌那,没劲儿了。

所以说英国人属驴的,得顺毛捋

不进城的英国人在城外租地建屋,于是有了英租界,慢慢地又吸引来了法国人、美国人,有了法租界、美租界等等。

有意思的是,租界里完全仿照西方城市修筑,有了邮局、港口、铁路、银行,居住环境一流。结果有钱的中国大佬们也争相入驻,房价水涨船高,穷一点的老外反而住不起了,只能搬到更偏远的地方。

中国人和外国人,在这里居然阴差阳错地水乳交融在了一起,上海的贸易额也一飞冲天,奠定了中国第一大都市的地位,直到今天。

说完了上海,再来看看五口通商中的最后一口,差等生广州。

广州在对待洋人的问题上,一直很割裂。

一方面,广州的富甲天下跟对洋人的海外贸易密不可分,双方其实谁也离不开谁;另一方面,广州人民又极度仇洋,坚决不允许洋人进入广州城。

做生意一起赚钱可以,想进城共同生活,门都没有

以英国人好面子的个性,双方那肯定是势同水火。所以第一次鸦片战争后的这些年里,英国人在广州就做一件事,要入城广州人民生活的主旋律也是一个,反入城

当时老百姓评出大清大汉奸,驻广州的钦差大臣耆英、广东巡抚黄恩彤、广州知府刘浔喜提前三名。不为别的,就因为这三个人顶不住压力,贴了告示准备让英国人进城。

结果呢,广州民众数千人冲进了刘浔的衙门,一把火连衙门带朝服烧个精光,把刘浔吓得从后门狼狈逃跑。

这么一闹,英国人总算消停了一阵。

时间来到 1849 年,随着英国国内好战分子巴麦尊上台出任外相,入城的呼声再次高涨。

与此同时,新的钦差大臣兼两广总督徐广缙,和广东巡抚叶名琛,对英国人奉行强硬的外交政策,发动人民战争,动员乡绅出钱出力组织团练对抗洋人,双方的矛盾日渐尖锐起来。

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当强盗惦记上你的时候,借口从来都不是阻碍。

1856 年 10 月 8 日上午,当划艇亚罗号停泊在海珠炮台附近的码头上时,广东水师千总梁国定率官兵四十人登船拿匪。船上有中国水手 14 名,梁国定拿下 12 人,押往他的巡船上。

这事很简单,但也有复杂的一面,就是亚罗号的身份。这是一艘中国船,但雇了一个外国人当船长,所以起了个外国名,船只注册地是香港,因此挂着英国旗,但是事发时船只注册时间已经到期,还没有续签。

那你说这到底是中国船还是英国船,究竟受谁保护?

不过这些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双方在争执过程中,梁国定扇了英国厦门领事兼广州代办领事巴夏礼一耳光。

而且巴夏礼还声称,清朝士兵的侮辱行为不止这些,他们还扯下了船上的英国国旗,这是对大英帝国、对英女王的极大不敬。

一肚子怒气的巴夏礼找到了两广总督叶名琛,要求把扣押的水手送回来,并且公开赔偿道歉。

同志们,看到这个条件,咱就知道这事没得谈。

公开道歉,那是绝对不可能的。

饿死事小失节事大,叶名琛要敢跟夷人道歉,那今后就钉死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而且咸丰又怎么可能饶了自己。

当时的中国社会,只有华夷之防,没有对错之分。对洋人亲善,对也是错;一味抵制洋人,错也是对。而且越挨打这种观念还越深入人心。

所以不用谈了,直接开打吧。

1856 年 10 月 23 日,英国海军上将西马縻各厘率领英国舰队越过虎门,进犯广州。

可怜的广州,又成了首战之地。

不过此时的英军,还是以吓唬为主,毕竟首先兵力不足,主要就是驻港英军的那些人,其次还要等国内的命令和增援。

等援军的同时,英国人还意外等到了一个盟友——法国。

法国之所以要凑热闹,是因为一个叫马赖的法国传教士在广西西林出事了。

1853 年,揣怀着崇高的信仰,马赖来到中国,想要把上帝的福音播撒给受苦受难的全球三分之一的中国人民。但很快,马赖就用实际行动证明了,传教士也是人,也有七情六欲。

据说他与贵州寡妇曹桂英长期保持不正当关系,并以传教为名引诱女性入教后实施奸污。教徒婚礼需由他主持弥撒,他常借此机会侵犯新娘,被控初夜权行径。

不过这些也都是据说,马神父到底有没有做这些事,谁也说不清楚了。

但是有一点是确定的,他死了,死在了新任西林知县张鸣风手里。

马赖死后,心脏被刽子手挖出来,喂了野狗。当然,这一段也是据说,是法国报纸说的,英国人也信了。

真真假假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马赖死了,死在中国,这就够了。

1857 年 4 月,法国派葛罗男爵为高级专使,领兵东来。几乎是同一时间,在巴麦尊的强力支持下,英国政府派额尔金伯爵为高级专使,对华正式用兵。

英国和法国又一次勾结在了一起,1855 年 9 月,他们刚通过克里米亚战争,联手战败了俄罗斯。尝到了甜头的两个强盗,这一次的目标是更为孱弱的清朝。

聊第二次鸦片战争,叶名琛是一个无法回避的人物。

一叶落而知天下秋,从他的身上,折射出了整个大清官场的腐败。

之后的几十年里,清朝的官场上,各种牛鬼蛇神争相展示着一个末日王朝的丑陋和迂腐,不分老少,无论满汉

1857 年 12 月,英法联军终于集结完毕,他们凑出了一支 5600 余人的侵华联军,兵临城下。那么,此时广州城内,我们的叶名琛,叶大人在做什么呢?

叶大人的修身养性功夫极为了得,此时稳坐钓鱼台。

他强任他强,清风拂山岗。甚至在给咸丰的奏折里,云淡风轻的说道: 他们的底细我摸得一清二楚,放心好了,保证拿下,不会出任何意外。

我已悉其底蕴,决无事变……此事我确有把握,可保其无事。

叶大人的迷之自信从哪里来的呢?

原来他在香港安插了许多内线,专门负责窃取英国人的情报。只可惜,叶大人选人不慎,他以为这些人都是余则成,却不知道,这些人只是蒋干。

内线们送回来的情报包括但不限于:

1、英国人在克里米亚战争中惨败给俄国,赔了很多钱,他们要求进城就是为了收税还债。

2、英国镇压印度起义把国库都弄空了,军饷发不下来了,现在求着我们赶紧开放贸易呢。

3、法国国王说了,我们要中立,不要帮助英国。

就冲这些假情报,叶名琛想不自大都难,对英法的各种要求,更加置若罔闻。

12 月 22 日,英法的耐心终于耗尽了,发起了对广州城的攻击。战争流程很简单,因为叶名琛根本就没布置什么防守,当然了,就算布置也没用。

28 日,进攻;

29 日,

网友评论

发表评论

您的评论需要经过审核才能显示

小编推荐

最新小说

最新资讯

标签选书

桂ICP备2025053872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