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小说尽在美文城!手机版

美文城 > 穿越重生 > 魂穿洪武朝:当我成了朱标

魂穿洪武朝:当我成了朱标

夜无骸 著

穿越重生连载

穿越重生《魂穿洪武朝:当我成了朱标主角分别是青黛朱元作者“夜无骸”创作纯净无弹窗版阅读体验极剧情简介如下:新作品出欢迎大家前往番茄小说阅读我的作希望大家能够喜你们的关注是我写作的动我会努力讲好每个故事!

主角:青黛,朱元璋   更新:2025-08-22 16:58:57

继续看书
分享到:

扫描二维码手机上阅读

洪武五年暮春,御花园的榆叶梅落了满阶,我在东宫偏殿的书案前猛然惊醒——指尖触到的不是现代医院的电子病历板,而是泛着墨香的宣纸,案头堆的也不是西药说明书,竟是一本页脚卷边的《本草品汇精要》。

“殿下,该进早膳了。”

贴身侍女青黛的声音传来,我抬眼望见铜镜里的少年郎:明黄常服衬着玉冠,眉眼间带着几分未脱的青涩,却分明是史书中那位仁厚早逝的太子朱标。

还没等我消化这“魂穿”的惊雷,脑海里突然响起清越的机械音:“检测到宿主身份——大明太子朱标,符合‘医圣传承系统’绑定条件,绑定成功!”

眼前瞬间浮现半透明的蓝色面板,主线任务:医道传承几个字格外醒目,进度条停在0%,下方小字写着“新手目标:解决东宫宫人眼疾问题”。

我正愣神,青黛捧着药碗进来,眼圈泛红:“殿下,昨儿洒扫的刘嬷嬷眼疾又犯了,太医说只能滴些薄荷水,可她眼睛肿得都睁不开了……”我心头一动,想起系统面板里闪过的“民间验方库”,连忙让青黛取来沙棘果和蜂蜡——这是现代北方常用的护眼配方,沙棘的维生素能缓解眼干,蜂蜡可锁水保湿。

青黛虽疑惑,还是麻利地找来石臼和陶罐,我亲自上手捣烂沙棘果,滤出橙红色的汁液,再和融化的蜂蜡慢慢搅拌。

刚将熬好的护眼膏装进瓷罐,殿外就传来内侍的通报声:“陛下驾临东宫!”

我心头一凛,连忙将瓷罐递给青黛,整理好衣襟迎出去——虽己接受魂穿成朱标的事实,但面对这位铁血帝王父亲,仍忍不住有些紧张。

朱元璋刚踏入偏殿,目光就落在案上的沙棘果残渣和石臼上,眉头微蹙:“标儿今日不去文华殿习字,倒摆弄这些野果?”

我上前一步,将装有护眼膏的瓷罐双手奉上,沉声道:“父皇,儿臣并非玩物丧志。

东宫宫人多因熬夜当值犯眼疾,太医的薄荷水收效甚微,这沙棘膏能缓解眼干肿痛,方才刘嬷嬷试用后,红肿己消了大半。”

朱元璋接过瓷罐,拔开塞子轻嗅,眼底闪过一丝讶异。

恰在此时,青黛扶着刘嬷嬷进来,老人见到朱元璋,忙要下跪行礼,却被他抬手拦住:“免了,你且说说,这药膏是否真有用?”

刘嬷嬷捂着眼睛,声音带着感激:“回陛下,老奴今早眼睛还睁不开,涂了殿下的药膏,这会儿竟能看清东西了!

朱元璋闻言,看向我的眼神柔和了几分,将瓷罐递给身后的内侍:“把这药膏送太医院,让院判研究改良,往后宫里、军营都用得上。

标儿,你能念及宫人疾苦,这份心很好,但只靠东宫这点药膏不够,寻常百姓要是犯了眼疾,又该怎么办?”

我心中一动,正想提及建试点医馆的想法,脑海里的系统突然响起:“触发支线任务:向朱元璋阐述‘全民医卫’构想,任务奖励‘医馆建设初步方案’。”

我定了定神,躬身道:“父皇,儿臣以为,当在城郊建试点医馆,既给百姓看病,也教他们辨识草药、自制简易药膏。

如此一来,既能解当下疾苦,也能让医道在民间扎根。”

朱元璋沉吟片刻,手指轻轻敲击着腰间玉带:“你这想法倒有些道理。

朕登基五年,百姓虽能吃饱饭,可一场病就能拖垮一个家。

你要建医馆,朕准了,工部、户部那边,朕会让人配合你。

但记住,凡事需稳妥,莫要贪快冒进。”

“儿臣遵旨!”

我连忙应下,转头看向青黛,她眼底满是惊喜。

此时系统面板再次亮起:“支线任务完成,获得‘医馆建设初步方案’,传承任务进度提升至18%,解锁‘草药种植图谱’。”

接过朱元璋递来的“医馆筹备手谕”,指尖触到朱批的朱砂印记,我心中骤然一暖——这不仅是帝王对太子的信任,更是对“全民医卫”的认可。

青黛悄悄拉了拉我的衣袖,眼神里满是按捺不住的兴奋,我朝她递了个安心的眼神,转头对朱元璋躬身:“儿臣定不负父皇所托,先从城郊试点做起,摸清百姓需求再逐步推广。”

朱元璋点点头,目光扫过案上的沙棘果:“这果子能制护眼膏,倒是物尽其用。

你建医馆,药材是根基,太医院的库存可暂借,但长远来看,还得让百姓自己能种、能采。”

他这话正合我意,我连忙取出刚解锁的“草药种植图谱”,展开在他面前:“父皇放心,儿臣己得‘草药种植之法’,待医馆建成,便在周边开辟药田,教村民种薄荷、紫苏这些易活的草药,既省了药材运输的功夫,也能让他们多份生计。”

“嗯,想得周全。”

朱元璋指尖点了点图谱上的紫苏图样,“江南多湿气,紫苏能驱寒,北方干燥,沙棘可护眼,你要按地域调配,莫要一概而论。”

说罢,他又唤来内侍:“传朕旨意,让工部选三名懂营造的官员去东宫听用,再让户部拨五百两白银作医馆启动银。”

待朱元璋离开,青黛立刻凑过来,捧着“医馆建设初步方案”仔细翻看:“殿下,方案里写要分‘问诊区’‘煎药区’‘药材库’,还得在门口设‘登记台’,这样一来,百姓看病就不会乱了秩序。”

我接过方案,指着“药材库防潮设计”那页:“重点在这儿,江南多雨,药材架底必须垫石板、留通风缝,咱们得按这个标准监工,不能出半点差错。”

正说着,脑海里的系统突然弹出提示:“检测到宿主己启动医馆筹备,触发日常任务:制定‘药材鉴别手册’,任务奖励‘民间验方补充集’。”

我眼前一亮,立刻让青黛取来纸笔:“你记一下,鉴别沙棘要选果皮紧实、果香浓的,薄荷要挑叶尖带露、茎秆粗壮的——这些都是基础,得写进手册里,往后不管是采购吏员还是村民,都能照着分辨药材好坏。”

青黛伏案疾书,笔尖划过宣纸的沙沙声,与窗外榆叶梅飘落的轻响交织在一起。

我望着她认真的侧脸,又看了看案上的手谕、图谱和方案,忽然觉得,从东宫熬制第一罐护眼膏开始,这条“医道传承”的路,己渐渐清晰。

或许未来会遇到药材短缺、百姓不理解的难题,但有朱元璋的支持、系统的助力,还有青黛这样的伙伴,定能把试点医馆办成百姓真正需要的“安心医庐”。

暮色渐浓时,我将“药材鉴别手册”的草稿收好,对青黛道:“明日咱们去城郊选址,顺便看看当地百姓常用哪些草药,把他们的‘土法子’也记下来——医道不分高低,民间的智慧,或许比典籍更实用。”

青黛用力点头,捧着手册的手紧了紧:“殿下放心,奴婢一定好好记录,不辜负您的信任。”

次日天刚亮,我便带着青黛、工部派来的营造官,还有两名太医院的学徒,往城郊赶去。

马车碾过青石板路,窗外的景色从朱红宫墙变成了成片的麦田,风中飘着麦香,偶尔能看见挎着竹篮的村民,篮子里装着刚采的野菜。

“殿下,前面就是李家村了,村里多是佃农,离城不远,百姓来看病也方便。”

工部的王主事指着前方的村落,轻声禀报。

我掀开车帘望去,村子依河而建,河边有片闲置的空地,地势平坦还靠近水源——既方便煎药取水,也利于开辟药田,正是建医馆的好地方。

刚下车,就有村民围了过来,见我们穿着官服,纷纷往后退了退。

一位须发皆白的老者拄着拐杖上前,拱手问道:“敢问各位大人,来咱们村有何事?”

我走上前,尽量让语气温和:“老丈不必拘谨,我们是来选地建医馆的,往后大家看病、抓药,不用再跑进城了。”

村民们顿时炸开了锅,有人惊喜,也有人疑惑。

一个穿粗布短打的汉子挠着头:“医馆?

是不是跟城里的药铺一样?

可咱们穷,付不起药钱啊。”

我笑着摇头:“咱们这医馆,问诊不收钱,药材也只收成本价,若是实在困难,还能先欠着。”

这话刚说完,人群里突然挤出个妇人,抱着个哭哭啼啼的孩子跪了下来:“殿下若是真建医馆,求您救救我的娃!

他这几日总咳嗽,脸都憋红了,城里药铺的药太贵,我实在……”我连忙让青黛扶起妇人,伸手摸了摸孩子的额头——没发烧,但呼吸有些急促。

太医院的学徒刚要开口,我忽然想起系统里的“民间验方库”,转头问老者:“老丈,村里孩子咳嗽,寻常都用什么法子缓解?”

老者想了想,道:“以前会用梨煮冰糖,若是咳得厉害,就加些川贝母,只是川贝贵,一般人家用不起。”

“那有没有更常见的草药?”

我追问。

旁边一个农妇搭话:“河边长的鱼腥草,煮水给娃喝,也能止咳嗽,就是味儿冲,娃不爱喝。”

我眼前一亮,立刻让青黛记下:“鱼腥草清热解毒,适合风热咳嗽,记下来,往后医馆可以用这个当基础药方,再配些温和的草药调味。”

此时,脑海里的系统突然提示:“收集到民间止咳验方(鱼腥草煮水),‘民间验方补充集’解锁10%,日常任务‘记录民间草药用法’进度+5%。”

我心中一喜,又跟村民们聊了半个时辰,记下了“紫苏叶煮水治风寒蒲公英外敷消疮”等好几个实用方子。

王主事拿着罗盘在空地上丈量,回头道:“殿下,这片地能建三间正房,左右各一间偏房,正好分问诊区、煎药区和药材库,后院还能留块地种草药。”

我点头:“就按这个规划,药材库一定要靠后,远离河边潮气,窗户要留大些,方便通风。”

临走时,老者领着村民们送我们到村口,手里还捧着一袋晒干的鱼腥草:“殿下,这是咱们自己晒的鱼腥草,您带回宫里试试,若是能用,往后村里给医馆送!”

我接过草药,指尖触到干燥的叶片,心里满是暖意——这不仅是一袋草药,更是百姓对医馆的期盼。

坐在马车上,青黛捧着记满方子的册子,笑得眼睛都弯了:“殿下,今天收获真多!

这些民间方子既管用又便宜,百姓肯定乐意用。”

我望着窗外掠过的麦田,轻声道:“医道本就该接地气,百姓的需求,才是医馆该走的方向。

等医馆建起来,咱们还要教他们种草药、识方子,让他们自己也能当‘半个大夫’。”

系统面板上,传承任务进度悄悄跳到了22%,“草药种植图谱”里,鱼腥草、蒲公英的图样也亮了起来。

我知道,这趟城郊之行,不仅选好了医馆的地址,更摸清了百姓的需求——这条洪武医路,正朝着最实在、最温暖的方向,一步步往前走。

回到东宫时,日头己过正午。

我刚换下官服,太医院院判就捧着个木盒求见,盒里装的是改良后的沙棘护眼膏——他在原方基础上加了少量黄连,既能增强消炎效果,又不会刺激眼睛。

“殿下,这改良膏己试过,对军中士兵的眼疾也有效,臣己让人赶制了两百罐,送往后营。”

院判躬身禀报。

我拿起一罐细看,膏体细腻,气味清新,满意地点头:“做得好。

往后医馆的药膏,就按这个标准来,用料要足,切不可偷工减料。”

话音刚落,青黛拿着一张字条进来:“殿下,王主事派人来报,李家村医馆明日就动工,还问后院药田要不要先翻土。”

我接过字条,想起村民送的鱼腥草,立刻道:“让他先留半亩地,咱们明日带些草药种子过去,教村民一起种。”

网友评论

发表评论

您的评论需要经过审核才能显示

小编推荐

最新小说

最新资讯

标签选书

桂ICP备2025053872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