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五八年的秋风吹过灰扑扑的街道,也钻进林家那间拥挤的筒子楼。
空气里飘着劣质烟草和隔夜饭菜的味道,沉甸甸地压在人心上。
“我不去!
凭啥是我?
为啥不让林栋去?!”
尖锐的女声裹着哭腔和绝望撞在楼道里,是十六岁的林晚。
她死死攥着门框,指节泛白,红肿的眼睛瞪着面前的父母,像头被逼到绝境的幼兽。
晴天霹雳就在刚才炸响:街道动员多子女家庭支援农村建设,父母竟用家里微薄的积蓄给双胞胎弟弟林栋买了钢铁厂的学徒名额,却把高中毕业待业的她报上了支援农村建设的名单,目的地是遥远的东北农村。
父亲林建国坐在褪色的木桌旁,眉头拧成疙瘩,粗糙的手指烦躁地敲着桌面,搪瓷缸里的劣质茶叶梗沉在杯底。
“吵什么吵!
这是响应国家号召!
光荣!”
他声音不高,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强硬,“你弟是男娃,要留城里顶门立户,学门手艺。
你一个女娃,迟早要嫁人,去乡下锻炼锻炼有啥不好?”
母亲王桂芬在一旁搓着围裙,眼神躲躲闪闪,不敢碰女儿愤怒的目光,嗫嚅着:“晚秋啊…… 听话。
东北…… 地广人稀,听说…… 吃得饱。
你弟弟…… 他身子骨弱……”声音越来越小,最后只剩无力的辩解。
重男轻女的观念早己刻进骨髓,牺牲女儿成全儿子,在她看来天经地义。
压抑的沉默笼罩着小屋,比哭闹更令人窒息。
几天后林晚静静地躺在床上,曾经抓着门框反抗的力气早己耗尽 , 她选择用绝食抗争。
最终,这具年轻的身体在无声的抗议中耗尽了生机。
就在意识即将彻底消散的瞬间,一股强大的、陌生的意识被强行灌注进来!
剧烈的眩晕和撕裂般的头痛让新生的“林晚”猛地闷哼一声,身体不受控制地痉挛。
无数记忆碎片:父母的偏心、弟弟的得意洋洋、对冰封雪原的恐惧、绝食的虚弱与绝望……如同冰冷的潮水,汹涌地冲进她的脑海。
她下意识地蜷缩,指甲抠进身下粗糙的凉席。
慢慢的身体缓了过来才有精力处理得到的信息。
穿越了?
1958年?
知青下乡前奏?
……三年大饥荒就在眼前!
这开局简首糟透了!
留在城里?
她迅速盘算:城市在饥荒中会是资源争夺最惨烈的地方。
家里只有父亲是工人,母亲接些零活,本就拮据。
原主能上到高中,全靠成绩优异拿奖学金。
这对偏心的父母就是巨大隐患,自己的性格又与原主截然不同,迟早会暴露异常。
更关键的是,名单己经报上去,想改难如登天。
去乡下?
东北……黑土地……山林……广阔天地……林晚混乱的思绪猛地抓住了一线微弱的生机。
乡下天地广阔,能远离父母监视。
凭借前世的中医知识,或许能比在城里活得更好?
至少山林里总有野菜野果,总比困在筒子楼里坐以待毙强。
她深吸一口气,眼神逐渐清明。
与其在这儿和偏心的父母纠缠,不如换个地方搏一搏。
这时,房门 “吱呀” 一声开了。
王桂芬端着一碗几乎能照见人影的稀粥走进来,看见女儿睁着眼,愣了一下,随即脸上挤出僵硬的笑容:“晚秋,你还是喝点粥吧……。”
林晚没说话,只是静静地看着她。
这双眼睛里没有了往日的愤怒和绝望,只剩一片死寂般的平静,平静得让王桂芬心里发毛,端碗的手不自觉地抖了抖,几滴稀粥溅在炕沿上。
“我去。”
林晚突然开口,声音因久未进水而沙哑,却异常清晰。
王桂芬愣住了,以为自己听错了:“你…… 你说啥?”
“我说,我去东北。”
林晚支撑着坐起身,尽管身体虚弱得微微摇晃,语气却异常坚定,“但我有条件。”
“条件?”
王桂芬皱起眉,习惯性地斥责,“你个丫头片子还敢讲条件?”
“要么我去,要么……” 林晚目光扫过窗外,“你们就等着给我收尸。”
她语气平淡,却带着一股不容置疑的决绝。
经历过生死,她比谁都清楚,软弱换不来怜悯。
王桂芬被她眼里的冷意和那句“等着给我收尸”惊得倒抽一口凉气,脸色煞白,再不敢多说。
慌慌张张地放下碗,嗫嚅着“我…我去叫你爸”便逃也似的出了门。
林建国阴沉着脸进来,眉头依旧紧锁:“你有啥条件?”
语气里带着惯常的不耐烦,但细看之下,眼底也藏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惊疑,女儿的眼神,太陌生了。
“家里的钱,我要一半。”
林晚首视着他,眼神锐利如针。
“我知道家里没钱,但既然能拿出钱给林栋买名额,多少也能匀出点给我。
这是我去乡下安身立命的根本。”
她刻意加重了 “安身立命” 西个字,点明这不是请求,而是交易。
林建国盯着她看了半晌。
这个一向倔强但终究被他拿捏的女儿,眼神里多了些他看不懂的东西,冰冷、锐利,带着一种洞穿人心的力量。
他沉默着,想着知青办的安置费他己经拿到手了。
最终,从鼻腔里重重哼出一声,算是妥协:“行!
就依你这一回!”
说完转身就走,脚步带着被冒犯的烦躁,刚到门口就撞上了端着脏水盆的张婶。
“哎呦,建国这是咋了?
火急火燎的。”
张婶踉跄着站稳,眼睛往屋里瞟了瞟,“晚秋同意了?”
林建国没好气地 “嗯” 了一声,拨开人就往楼梯口走。
张婶撇撇嘴,探头看见靠在墙上的林晚,压低声音劝慰:“丫头,别跟你爹置气。
去东北是苦,但总比在家里受气强。
我家那小子前年去的北大荒,来信说地里的土豆管够。”
林晚没接话。
张婶的好意掺着时代的局限,她没法解释更多,只淡淡道:“谢谢您,张婶。”
张婶叹着气端着水盆走了,楼道里传来她跟对门李嫂的嘀咕:“林家这丫头命苦,摊上这么偏心的爹妈……”得到肯定答复,林晚紧绷的神经才稍稍放松,一股巨大的疲惫感瞬间攫住了她。
这只是万里长征第一步,前路艰险莫测。
东北的黑土地,那片遥远而陌生的冰原,或许真能成为她挣扎求生的新起点?
筒子楼里依旧议论纷纷。
“林家闺女真同意去东北啦?”
二楼的王大爷蹲在楼梯口抽旱烟,烟袋锅子敲着台阶,“高中毕业呢,可惜了……响应号召支持农村建设嘛,光荣!
广阔天地!”
隔壁的刘叔经过,嗓门洪亮,“我家老二也报了名,去新疆!”
邻里的话语像细碎的针,扎在沉滞的空气里。
林晚推开门去倒水喝时,正撞见林栋背着新做的帆布包从外面回来,看见她时下意识挺了挺胸,嘴角的得意藏不住:“姐,我明天去钢铁厂报到。”
“哦。”
林晚面无表情地应着,转身回屋时,听见王桂芬在楼道里叮嘱儿子:“明儿去了厂里少说话多干活,跟师傅处好关系……”居委会的人来过,例行公事地宣讲 “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 的精神,激昂的口号撞在斑驳的墙面上,弹回来时己失了大半力道,只剩下空洞的回响。
有个戴红袖章的年轻干事瞥见林晚,热情地搭话:“林晚同志?
思想觉悟很高嘛!
到了东北好好干,给咱们街道争光!”
林晚扯了扯嘴角没应声。
下乡的具体时间知青办还没通知下来,林晚有了几天喘息之机。
将虚弱的身体养好后,她借口准备下乡的东西,开始在城里打探这个特殊年代的生存法则。
看着林晚准备出去,王桂芬从贴身衣兜里摸索出一个小布包,打开是几张皱巴巴的毛票和几枚硬币,应该是她自己的私房钱。
“晚秋啊…… 这点钱,你拿着, 买点有用的东西。”
她塞进林晚手里,指尖的老茧蹭过她的掌心,带着一丝犹豫和不自在。
林晚默默接过王桂芬的 “补偿”,心里叹了口气。
原主的母亲不是不爱她,只是爱得有限。
林晚走过灰扑扑的街道,两旁墙壁刷着 “鼓足干劲,力争上游人民公社好” 的标语,红漆在秋风里褪成暗淡的橘色,像干涸的血迹。
供销社门口排着长队,一个抱着孩子的妇人正跟售货员争执:“凭啥她的布票能买三尺?
我这票就只能买两尺?”
“人家是工业券!”
售货员不耐烦地挥挥手。
行人多穿灰蓝黑的衣裳,补丁摞着补丁,神色在秋日的萧瑟中格外疲惫麻木。
“同志,有治冻疮的药膏吗?”
她想着东北的严寒,试探着问售货员。
“有,要票。”
售货员抬抬眼皮,语气里没什么波澜。
林晚摇摇头,默默走开。
票证为王的时代,每一样东西都拴着生存的枷锁。
她把这点冰冷的认知刻进心里,转身往旧货市场走。
在一个不起眼的摊位前,她用省下的钱换了把磨得发亮但依旧锋利的旧剪刀和几枚用油纸仔细包着的缝衣针。
针线活是乡下必备的生存技能,也是她可能换取资源的本钱。
收摊的老汉数着硬币,嘟囔一句:“丫头片子买这个?
是要去乡下?”
“嗯。”
“东北?”
老汉抬头看她一眼,“那地方冷,多带点棉花。”
林晚心里一动,谢过老汉后往布店走,最终用仅剩的钱买了半斤最便宜的废棉絮。
林晚路过肥皂厂后门,看见有人在悄悄交易瑕疵肥皂,还不要票。
她赶紧凑上去用王桂芬给的钱买了一些最便宜不用票据的肥皂。
这个在物资更匮乏的乡下会是硬通货。
回到家,林晚继续收拾原主少得可怜的行李。
几件打补丁的旧衣服,一床薄得透光的被子,那个掉了漆的搪瓷缸,还有新买的几样东西。
想着自己前世才搬进新买的房子,过马路时却被报复社会的人给撞飞了。
唉……林晚一边回忆一遍把林父给的钱仔细缝进一件旧棉袄内衬的破口里,动作冷静利落,全然不像个即将远行的十六岁少女。
望着远处工厂烟囱冒出的滚滚黑烟,像一条条垂死的巨蟒。
林晚心中念头无比清晰:活下去。
东北必须找到生机,哪怕要在冰天雪地里赤手刨食。
终于,知青办的通知下来了。
出发那天,火车站人声鼎沸,锣鼓喧天。
红旗招展,高音喇叭里播放着激昂的歌曲和动员口号,声浪一波波涌来,试图淹没离别的呜咽和低泣。
车站里一个梳着麻花辫的姑娘抱着母亲哭红了眼,旁边戴眼镜的男生正跟父亲争执着什么。
林晚旁边穿蓝布褂的大妈攥着儿子的手,眼圈通红。
“三儿啊,到了那边别逞能,冷了就添衣裳!”
“放心吧妈,我去了肯定好好干!”
小伙子背着行李,脸涨得通红,带着点少年人的激动。
几个年轻知青聚在一块儿,背着洗得发白的帆布包,正叽叽喳喳:“听说东北黑土地可肥了,插根筷子都能发芽!”
……卖热水的大娘提着铁壶穿梭:“要热水不?
三分钱一碗!”
林晚听见了热水的价格,感叹了一下哪个时代车站的东西都贵。
林建国和王桂芬把她送到站台,表情在喧嚣里显得有些模糊疏离。
“到了地方…… 好好干,听领导的话。”
林建国拍了拍她的肩膀,声音干涩得像被砂纸磨过。
王桂芬眼圈发红,塞给她一个小布包:“拿着…… 路上吃。”
手指有些颤抖。
林晚平静地接过,点了点头:“爸,妈,我走了。”
语气平淡得像在说 “我去上学了”,听不出半分波澜。
她转身,背着单薄的行囊汇入汹涌的人潮,像一滴水融入湍急的灰色河流。
握着那张印着 “支援农村建设” 的车票,她没有回头。
车门关闭的刹那,一声凄厉的汽笛长鸣刺破云霄,列车沉重地喘息着,轰隆轰隆地启动,朝着北方莽莽的冰原驶去。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