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小说尽在美文城!手机版

美文城 > 其它小说 > 大明历史书籍

大明历史书籍

莫容玉辰 著

其它小说连载

《大明历史书籍》是网络作者“莫容玉辰”创作的其它小这部小说中的关键人物是金庸张无详情概述:第〇章楔01 皇帝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当金庸是一位让人尊敬的作出品了很多优秀的作这其中又尤以射雕三部更是让人难以忘我的高中时是在上下铺的多人宿舍度过那时小说是去书店里租过来看押金 10 租金每天 1 什么时候书店的老板会用一个本子记起来?然后第二天同样的时间之前归计算为一宿舍中有个很喜欢借书的而且他看书很因为他的书并不属于自那...

主角:金庸,张无忌   更新:2025-07-12 20:18:50

继续看书
分享到:

扫描二维码手机上阅读

第〇章楔子。

01 皇帝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当的。

金庸是一位让人尊敬的作家,出品了很多优秀的作品。这其中又尤以射雕三部曲,更是让人难以忘怀。我的高中时代,是在上下铺的多人宿舍度过的。那时候,小说是去书店里租过来看的,押金 10 元,租金每天 1 元,什么时候借,书店的老板会用一个本子记起来?然后第二天同样的时间之前归还,计算为一天。宿舍中有个很喜欢借书的人,而且他看书很快,因为他的书并不属于自己。那时,我们并没有学习什么经济学,但是也是知道利益最大化的。我们几个人就要在一天之内轮流将书看完,所以那时一般都是通宵达旦,甚至在课堂上也要保持边听课边阅读的习惯。

等到了大学的时候,我们开始有余闲去欣赏小说的内在。我们学校的后门,有一个夜市,除了琳琅满目的生活用品,最多的就是小说。夜市地摊,当然不可能奢求能买到正版的图书,全部都是盗版的书籍,但这些一点都阻挡不了我们向往文学的心。那时,我开始慢慢地体验小说的细节,人物性格,矛盾冲突等等。

《倚天屠龙记》的后记中,金庸先生写的话。大概的意思是,成为领袖人物,必须具备的几种素养。当然是为了表达为什么张无忌像明太祖那样成为九五之尊,荣登大宝。其中记忆犹新的就是他认为政治领袖要具备忍。这个忍有三重含义。第一,是隐忍。大丈夫有所不为,有所必为。什么时候当为,什么时候不当为,或者说是当不为。不是由自己的喜怒哀乐决定,也不是有道义良心决定,而是由利益决定。所以,时机不成熟时,他们大都潜龙在渊,隐忍不发。像韩信的胯下之辱,像第二,是残忍。不但是对敌人,也是对自己,都要残忍。对付敌人的残忍,我们不必说了,不是你死就是我活,不共戴天之仇,三江四海之恨。对待敌人妇人之仁,像西楚霸王项羽,像吴王夫差等等,都没有得到好下场。对自己残忍,就是男人,对自己就是要狠一点。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太祖皇帝建极之后,每天早上别人未起朕已起,晚上别人已睡朕未睡。一天批阅奏章 400 多件,军国大事,操于一人。一日三餐,不过四菜一汤。坐卧之处,不过硬床木椅。对自己还不够残忍吗?第三,是坚忍。想到能说到,说到能做到。持之以恒,同甘共苦。凡开国之君,莫不是坚忍果决之人。

当然,成功的政治领袖都有一些常人无法企及的特殊气质、特殊魅力、特殊能力……无法穷极。这些特质当中,忍字无疑是最能表现的特质。还有其他的一些特点,也是显而易见的。

比如说,他们对人心的把握。他们不仅善于利用人恶的一面,比如宋江之于李逵。还善于利用人善的一面。比如,刘备之于赵云,作假摔刘禅于地。之于诸葛亮,能辅则辅,不能则取而代之。此皆为把玩人心之术,开御下之先河也。

还有,他们的信念。仁义道德,是深入我们中华民族每个同胞骨髓中的东西,融入了血液,我们呼吸的空气都带有这些因子。但是,政治领袖们视之为无物,援而引之,挥而去之,皆因这些不过是他们笼络人心、驾驭群僚、控制百姓的手段而已。仁义道德对他们来说,不值一钱。汉太祖其人,不过是一介亭长,村委会治保主任而已。战必胜、攻必取,依赖韩信。钱饷粮草,后勤保障,调度有方,赖之萧何。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则亏张良。他能够成功,除用人之外,纯粹要靠的是不要脸的潜质: 年少时,不学无术,调戏酒店老板娘。两军对垒,项羽用其父妻子威胁之,竟然能够说出我媳妇即你媳妇儿,我父亦即你父,如烹之,求一杯羹尔这种丧尽天良的鬼话,说明在他心中忠孝仁义不过是狗屁,在你,必须固守之,在我,则大可不必为之。如果项羽跟他一样的脾性,也就罢了,偏偏项羽乃燕国名门之后,也曾经是一方显赫的贵族,实在是拉不下脸来用别人的父母妻儿作人质,所以就着了道儿,丢掉了大好的局面,自刎乌江,让人唏嘘千古之叹。

有句话叫秀才造反,十年不成,意思是: 那些信奉孔孟的读书人,想当皇帝,那是不可能的。让我们来看一看反面教材?

王莽生平事迹。王莽的前半生,几乎就是集世上一切美德于一身。

他勤勉好学,拜沛郡陈参为师,学习《礼经》,勤奋博学,穿着如同儒生。

他忠孝友悌,侍奉母亲及寡嫂,抚养哥哥的孤儿,行为检束端正;王莽又在外结交英俊之士,在内侍奉叔伯,礼貌周到、殷勤。

他乐善好施,又布散车马衣裘,赈济门下宾客,家无余财。他收留赡养名士,结交很多将相卿大夫。

他急公好义,连皇帝都说,新都侯王莽操劳国事,坚持正义,朕本来期望与他共同治理天下。

他大义灭亲,他亲儿子犯罪杀人,他直接弄死了儿子。

若说他是矫情求名,刻意为之,如此几十年如一日地这样做,也确实是不容易的。

其实,为了当皇帝,忍不能忍之事,行不得不行之为,都是可以理解的,也是值得的。从历史的经验来看,很多人上台之后,嘴脸为之一变,恢复原来面貌之快,故态复萌之迅疾,虽翻云覆雨不为过也。

但是,王莽虽出身显贵家族,但由于父亲的原因,没有过早地领略政治之黑暗,其本质上算是一个熟读孔孟的儒生,是个以身许国的读书人。他有自己的政治抱负,有自己的行为规范,有自己的处世哲学,这些都是他的桎梏。他不可能像其他的统治者一样,无拘无束,无法无天,无所不为,为所欲为。

所以践祚之后,他进行了一系列自以为复古的改革,事实证明,这些不过是他一个书呆子异想天开的理想主义的肥皂泡而已。日益发展的生产力,是与他所促成的生产关系不相适应的。他所苦心建设并经营的上层建筑只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注定了这一切都会成为加速他失败的反向推进装置。

02 明太祖和他的兄弟们。

一切历史,都是必然和偶然造就的。但是,根本原因还是客观必然的居多。历史是不能假设的,就是因为,客观发生的事实,是有其合理性、必然性,存在即合理,就是这个道理。

有明一代,有几个特点,不得不着重地指出,当然,很多人已经通过不同形式了解到这个朝代既远迈汉唐、可歌可泣的一幕,如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如郑和下西洋,如明代之小说,尤其是那个金啥啥,让人血脉贲张。但是,更多的确实极端集权、苛捐杂税、厂卫横行、宦官干政、体制性贪腐,锦衣卫、土木堡、大礼议、不上朝、做木匠、东林党、反间计等等,明朝,体现的更多的是负面的形象,垮塌的各个帝王,甚至极端的人给出了明代无一明君的批语,让人不禁怀疑这样一个朝代,这样的 276 年,是否真的应该存在?

造成明朝的诸多弊病,很大程度上跟一个人有关,那就是明太祖朱元璋本人。

性格决定命运。而性格往往又和成长的环境密不可分。我本淮右布衣朕幼而孤贫,长值兵乱……其实,他的成长环境甚至比这个描述还更为不堪。他的哥哥姐姐因饥饿而死,无钱安葬,得乡绅刘继祖帮助才得以办丧事。他给乡绅放了好几年的牛,后来又在皇觉寺出家当了和尚。寺庙无法安身,无法养活自己,又外出巡游。后来参加了红巾军,在郭子兴手下当了兵。从此,一路披荆斩棘,走向人生巅峰。

悲惨的童年,流离失所的少年,大半生在兵荒马乱、戎马倥偬中度过,虽然最后坐了江山,但是他的灵魂应该从未从饥饿、战争的阴影中走出来。看惯了刀光剑影,杀人和被杀,他的内心深处总有一股不安的情愫。他缺乏安全感。

布衣天子,既是他的荣耀,也是他的耻辱。一个出身平凡的人,通过造反杀官,拥有了至高无上的权力。他可以有,别人也可以有。大明的江山他可以做,别的人也可以效法他,去争屁股下的这个位子。

身边的勋臣宿将,很多都是濠州旧部,跟他一起光屁股蛋儿长大的,知根知底,朱重有几根毛,门儿清。别看你现在人五人六地坐在龙椅上,你要饭的时候,那狗样儿,不知道有多狼狈。第一次上战场,尿了裤裆,怂包得很。要不是我们这帮老兄弟,你不知道被人砍翻了多少次。

皇帝御下的一个重要手段就是要增加自身的神秘感,所以,皇帝降生的时候,总是天降异象。所以皇帝坐的宝座都是高高在上,而且距离大臣们很远,皇帝还要头戴冕冠,弄 12 个珠子在眼前晃荡,目的是让你看不清他在看什么,在想什么,喜怒不形于色,即使形于色你也看不清。

但是,明太祖的神秘感就很难营造出来,偏偏他不像刘邦那么洒脱,他很在意这些。在这帮老同事面前,他经常感觉自己像是没有穿衣服似的,虽然绝大多数的老兄弟都是非常尊重他的。所以,他一登基,就制定《大明集礼》,全力恢复汉族礼仪文化,因为汉家文化,讲究的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夫夫妻妻。今日且饮酒,白刃不相饶,我给你们脸,你们得兜着,别给脸不要脸。登鼻子上脸,我就揍你、杀你、抄没你。

比之唐宗宋祖,明太祖的起点确实低了很多,气度也差了很多。所以,唐太宗知道民能载舟,亦能覆舟的道理,更加宽待老百姓。明太祖更加知道这样的道理,进一步钳制老百姓的思想和行为。老百姓家家有一本《明大诰》,人人要热爱学习《明大诰》。老百姓穿什么衣服,干什么工作,去哪里,全部要管制,全部要计划。宋太祖要求子孙后代不杀士大夫,皇帝与文官共治天下,成为千古美谈。明太祖需要读书人帮助他治理天下,又不信任他们,处处防着他们。需要文官,却又不尊重他们,动不动就杖责他们。

03 正统论和明朝的体制性贪腐。

每一个新的朝代,都要做的三件事: 改正朔、易服色、制礼乐。不如此,好像就不能体现正统性。正统是个非常飘渺的东西,没有什么实际的意义,但是,对于统治阶级能够江山万万年地统治下去,实现一家之王朝的长治久安,是非常有意义的。

自秦之后,基本上都是通过造反上位的,如果不能证明自己的正统性,就无法彻底地根绝其他人的想法和蠢蠢欲动。皇权的至高无上,当然是每个人都梦寐以求的。你可以造反,别人当然也可以造你的反。皇朝的正统性,就是要证明,这个江山,我造反可得,你们的造反,都是不可得也。

有史学家认为,千古以来,得国之正,唯有汉、明也。但是,正统与否,依据的是君子大居正、王朝大一统。明朝是个大一统的王朝,推翻了外族统治。虽然,后面其行不算是很符合道德的要求,并非为了大义而居天下,非为公也。但是,明朝力图恢复汉家礼制,遵从儒家思想,崇尚理学,道统是非常正的。所以,明朝的正统是毫无疑问的。

其实,一个王朝,正不正统,其实是统治者自己内心深处无法逾越的一道坎而已。老百姓其实是不关心你是否正统,只要安居乐业、衣食无忧,那就是正统。不过是后世的史书如何评价而已,秦皇汉武,唐宗宋祖,凡事有进取心的君主,都是非常在乎历史评价。这是一种敬畏之心,常怀此心,则做事必不会太离谱。

君子大居正,意思当然是得天下者要以德服人,德行要好。太祖雄才大略,军事才能更是国人,战斗力非常强,能力方面没得说。若是说他有德,必有很多反对的声音。韩林儿有话说,徐达、李善长、胡惟庸、蓝玉等都有话说。这一下子正统说没就没吗?那应该也不是的,德字占不了,还有一个字实,业绩方面有没有可圈可点的。一个字: 有。太有了,他作为民族英雄,抗击了蒙古侵略者,一血夷狄有国之耻。他结束了元朝末年军阀割据的局面,结束了战争,避免生灵涂炭,拯救万民于水深火热之中。他巩固了中国在世界上的大国地位,高句丽、琉球、安南等都奉大明为宗主国。由此知之,明朝的正统性是没有问题的。

在筹备建国大典时,明太祖亲自禀告上苍,如果我是正当的皇帝人选,登基那天,天帝认可我,太阳普照大地,如果不认可我,雷雨交加。好在有个刘伯温,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能够进行天气预报。否则,太祖恐怕也要像陈友谅一样,选了一个台风天登基,自己弄得灰头土脸,臣下也是泥水满身,想想也不吉利。

历朝历代,都有腐败。但是,各种腐败加起来都没有明朝的腐败触目惊心。有人把明朝的腐败称之为体制性腐败,上下皆腐,朝野皆腐,大官大腐,小官小腐,无官不腐……

但是,想不通的是,别的人腐败都可以理解。为什么皇帝本人也贪财如命,还要手下的官僚向自己行贿,内帑库银已经堆积如山,却不肯用来做正事。我曾经听一个朋友讲的一个真实的故事: 有几个人合伙开公司(都是股东),其中一个人负责采购,却大额地收受回扣。让人惊得下巴都快要掉了。恐怕这种心态,就是明朝一些皇帝的心态吧。

腐败的原因,就是权力不受监督。所以,形成明朝的体制性腐败也正是因为皇帝、官僚的权力得不到有效的监督和控制。

但是,前年以来,明朝并不是皇家店的第一任老板,也不是最后一任。明朝治贪力度最大,剥皮抽筋、草人皮立于衙门之外,也无法扼住滚滚而来的贪腐之潮水。究其原因,主要有几个方面:

第一,重典并不是治贪最好的办法。太祖规定,贪污 50 两银子的,就要砍头。但是,效果适得其反,早上杀了一批,晚上又产生一批,贪官都不怕死吗,不是的。每个人贪污,都是从小钱贪起来的,50 两是个很容易达到的贪污数字,一旦拿了钱,就意味着死神的逼近。那不如索性就多贪点,反正已经回不了头了。而且,为了达到法不责众的目的,为自己找到更多的保护伞,便更加肆无忌惮地边贪、边让别人贪了。

还有一点,刑律太苛,则徇情者胜。比方说, 过马路闯红灯,扣 6 分、罚 200 元,即使没有摄像头,也很多人会举报, 审判的法官也没有压力。但是,如果闯红灯, 要杀头,甚至剥皮抽筋的话,恐怕没有人会去顶着巨大的压力去举报,审判的人,往往也会故意放水,饶过闯红灯的人。

第二, 官俸太少。我们知道,明太祖从骨子里厌恶官僚, 所以他拼命压低官僚的俸禄。据说,明朝的四品以上的官僚, 勉强靠薪水度日,以下的官僚, 尤其是京官,入不敷出。所以除了贪之外, 没有什么好的路子。

第三,官员不受尊重。明朝的官员是个高危职业, 很多人早上上朝,就跟家人做诀别,如果能顺利返家,便弹冠相庆,开心得不得了。而且,随时都可能被廷杖。就是, 上班上着上着,突然不知道什么原因触怒了皇帝, 就会被拉出去,光着屁股,一顿揍。官员朝不保夕, 没有尊严的情况下,只能寄情于贪腐,来提高存在感和获得感。

网友评论

发表评论

您的评论需要经过审核才能显示

小编推荐

最新小说

最新资讯

标签选书

桂ICP备2025053872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