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小说尽在美文城!手机版

美文城 > 其它小说 > 门阀政治终结于什么时期

门阀政治终结于什么时期

随狂风去 著

其它小说连载

其它小说《门阀政治终结于什么时期》是作者“随狂风去”诚意出品的一部燃情之张巢李巢两位主角之间虐恋情深的爱情故事值得细细品主要讲述的是:最近门阀一词再次回到人们脑其实把今日中国与大唐对时间上对应的正好是贞观之治末期(按改开时间为起点算)。近几十年来的高速发使得财富不断集中、阶层持续固此时门阀的概念再度被全社会所关注是正常正所谓以史为可知兴在当前这个关键时间节点是该认真聊聊门阀这件事历史门阀覆灭的原因大多被归结于黄巢起义的影但事实并非如历史上黄巢打进关中杀得冲天香阵透长满城尽带...

主角:张巢,李巢   更新:2025-08-14 14:49:42

继续看书
分享到:

扫描二维码手机上阅读

最近门阀一词再次回到人们脑海,其实把今日中国与大唐对比,时间上对应的正好是贞观之治末期(按改开时间为起点算)。

近几十年来的高速发展,使得财富不断集中、阶层持续固化,此时门阀的概念再度被全社会所关注是正常的。

正所谓以史为鉴,可知兴亡,在当前这个关键时间节点上,是该认真聊聊门阀这件事了。

历史上,门阀覆灭的原因大多被归结于黄巢起义的影响,但事实并非如此。

历史上黄巢打进关中后,杀得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但他最终还是被朝廷大军所灭。

这就引申出一个问题,既然唐廷还有这般强大的反扑力量,那就说明权贵阶级并未被杀尽,黄巢只是消灭了部分士族罢了。

所以对他功绩的正确评价,应该是铲除了部分门阀势力,加速了门阀集团的灭亡。

其实从大历史观来看,黄巢只是历史进程选择的一把利刃,是历史规律借用他的手,对阻碍中华民族进步和发展的门阀利益集团启动了快速剪除程序,事实上就当时尖锐的阶级矛盾而言,就算没有黄巢,也会出现张巢、李巢等其他门阀对抗者出来。

既然黄巢并非门阀覆灭的主因,那么让门阀在最终瓦解崩溃的真正力量究竟是什么呢?

史书上并未告诉我们答案,真相只能由我们自己去寻找……

在解释上述历史必然性之前,我们首先得知道什么是门阀。

关于门阀,其实到今天都没有形成一个准确的定义,但它所表现出来的几个重要特征却是举世公认的:

(1)以血缘和裙带关系为纽带形成的高度自私的排他性利益团体;

(2)世袭制,权力和财富通过血统继承的方式进行代际传递;

(3)拥有独立的经济基础。门阀组织可以不间断地用经济上的收益来供养门阀子弟,使门阀组织掌握的公共权力、生产资料及财富人力持续增长,并最终形成一个独立于中央之外、且不受管控的政治经济集团。

(4)门阀阶级极端封闭,与外界不通婚姻,最终与整个社会形成事实上的生殖隔离;

(5)门阀是动乱之源,是郡县体制下中央政府的天然死敌。

综合历史上门阀产生的情况,其存在有多种表现形式:

门阀存在于县一级,为地方豪强;

门阀存在于郡(省)一级,则为藩镇;

门阀存在于中央政府一级,那中央大权便会旁落。

例如东晋门阀琅琊王氏力量可与皇室司马氏分庭抗礼,时人曰: 王与马,共天下。由于中央权威的缺失和九品中正制阻碍人才上升,整个东晋一朝,国家实力和社会稳定指数在历朝历代中都是垫底的,同时也是中华民族历史上最黑暗的一段时期,便是后世文人士大夫,一说起两晋也无好感,以至唐之后的诗词文章中对两晋多有贬意。

除上述以地理区域划分的门阀外,在某些行业或领域,同样也可孕育出门阀组织。

如医疗、法律、财政税赋等历史悠久的领域,在古代都形成了专门的胥吏世家,而这些医疗世家、刑律世家、户牍世家等等,便是事实上的地方门阀(豪强),只不过由于其不掌军权和行政权,对历代中央王朝危害较小,所以朝廷尚能容忍。

但就算是这样,历朝历代也是极尽打压之能事,不允许这些所谓的胥吏世家出头,最明显的就是规定从事相关行业的胥吏不得参加科举,在政治上和舆论上进行严加管控。

从以上总结的门阀特征可看出,门阀成长的各个阶段——无论是地方豪强、郡望藩镇还是琅琊王氏这种可左右一国朝政的超级政治力量,都不可能被大一统的中央政权所容忍。

其中原因不复杂,因为中央政权与门阀的利益是完全冲突的,而这种利益上的尖锐对立,又是由门阀损公肥私的生存本质以及门阀不受规则管控的客观逻辑所决定的。

门阀的本质,决定了它在社会制度和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就会阻碍社会的进步,而历史上走到这一步的时候,正好是隋唐时期。

虽然目前隋文帝杨坚是否出身弘农杨氏还存有争议,但其代北周建立隋帝国,得到了杨氏家族的全力支持却是史实,这一点从杨坚称帝后重用弘农杨氏一族族长杨素便可证明。

因此从历史角度看,隋朝和东晋一样,本质上也是一个由门阀建立起来的国家政权,而由门阀建立的国家,它有个天生便有的重大缺陷——政治极为动荡,政权极其不稳。

这从曹魏之后,汉人王朝更替频繁、中原战乱不止就可看出。

如曹魏之后的西晋,存世不过 51 年,之后北方汉族衣冠南渡,建立的东晋半壁江山也仅存在了 103 年,再之后的宋齐梁陈四朝,最长的南朝宋国祚也不过 59 年,至于最短的南朝齐,存世仅 24 年而已。

为什么在门阀制度下,建立的国家政权都如此短命呢?

有三方面的原因。

(1)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

前文提到,曹魏之后,历代王朝更替频繁,动不动就发生政变——权臣把上一任皇帝赶下台,然后自立为帝建立新朝。

而这,正是两晋南北朝历代政权短命的主要原因。

其中的叙事逻辑并不复杂——由于门阀的存在,导致南北朝时期依托门阀力量崛起的权臣层出不穷,而对权臣来讲,皇位这种东西对其天然便存在吸引力,你当得天子,我为什么就不能当?

当权臣一旦对这个问题开始扪心自问时,那就意味着政变不远了。

事实上在世族社会里,每一个有足够实力的大世家在成长为门阀后,最终都会面临门阀—权臣—篡权—建立新朝这么一个生死赌局。

赌赢了,则门阀家族上升一格,成为新一代皇族,然后在几十年后,被下一个新门阀篡权,阖族被诛;

若是赌输了,那更惨,马上灭族,一个都别想活。

南北朝时期中国反复上演着这么一出戏码,到最后世家大族都看明白了,合着举族之士惊天一搏当上皇族,最多也就几十年辉煌,然后便是全族被杀的结果,既如此,那还篡什么权,大伙不如老老实实守着一个皇帝,一起享受荣华富贵算了。

世家大族产生上述共识的时期,正是隋末唐初时期,只因南北朝历代王朝的短命,加上隋末各大门阀争天下的乱世,给世族们上了生动的一课,所以才会有唐初各大门阀对李氏政权的臣服。

(2)门阀的存在,令民众遭受封建朝廷和门阀士族的双重剥削,以致阶级矛盾空前突出,社会动荡不安

史书上记载的很明白,从曹氏篡汉到唐初这 300 多年的时间里,中国大多数时候其实都是处于乱世的。

三国战乱、王之乱、永嘉之乱、晋室南渡、南北分裂、北朝战乱不止、南朝更替频繁,直到隋唐时期中国重归一统,整个社会才安定下来。

上面这段长达三百多年的动荡局面,门阀负有主要责任。

这其中不止有门阀世族为满足自身野心、相互攻伐的缘故,也有当时社会和民族矛盾空前尖锐突出的历史原因在内。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门阀的存在,百姓在缴纳朝廷的正税徭役之外,还得单独向所在地区的世族再交上一份生产所得,等同于百姓要受封建朝廷和门阀士族的两道盘剥。

如此一来,农民岂能活得下去,再加上连年战乱,最终农户只能向士族卖身,成为士族的部曲或佃户,如此方能有一条活路。

当然,上述活不下的人里也有不愿卖身为奴的,那结果就只能是占山为王扯旗造反。因此两晋南北朝时期,各地山贼、土匪多如牛毛,但凡老百姓活不下去了,要不成为门阀农奴,要不就上山入伙,整个社会崩溃大乱,几无秩序可言。

与此同时,游牧民族看到中原虚弱,自会趁虚而入,如此多种因素叠加在一起,便形成了两晋至隋唐的乱世之局。

(3)门阀是健康社会身上的癌症毒瘤,其一旦出现必然会引起全社会的排异反应

如本文开头所述,门阀典型的社会特征之一是不与外界通婚,而只在本阶级内嫁娶,并最终与整个社会形成事实上的生殖隔离。

门阀搞的这一套,按今天的话来讲,就是主动自绝于社会,主动自绝于人民。

当一个阶层和整个社会脱离,甚至连基本的族群繁衍都不参与,但又占有了社会绝大多数的资源时,那社会必然会对其产生强烈的排异反应

这种排异反应,正是门阀阶层无法被整个社会接受的理论基础和现实依据,所以门阀自身的属性就决定了,它不管以什么形式存在,都无法被一个健康的社会所接纳。

上述关于门阀的种种问题,在隋朝之时,就已经被当时的有识之士们所认识。

正是因为这个原因,隋文帝开创科举制,希望通过考试选官的方式,来抑制门阀的生长。

隋文帝初衷很好,方法也找对了,然而在实践过程中,却出了岔子。

无他,隋唐时期的门阀力量太过强大,本来是想给寒门学子开辟出一条不受门第限制的参政议政之途,结果在门阀士族的干预下,变成了参考科举考试,得先验明考生的考试资格。如此一来,科举考试的资格又成了推荐制,即得到门阀士族认可的考生,才能参加科举。

这种换汤不换药的做法,自然起不到遏制门阀的作用。

唐朝开国后,因李氏皇族出身于关陇集团,因此无论高祖李渊还是太宗李世民,都对门阀势力保持着高度警惕,为此这两父子做了大量工作,以求对门阀力量进行制约。

武德七年,唐高祖李渊颁布《武德律》和均田令,正式在治下推行均田制。

均田制,概括地讲就是按人头分配土地,让大部分农民成为自耕农。

如前所述,门阀之所以是门阀,是因为其掌握了大量生产资料(封建时代生产资料主要表现为土地形式),有独立的经济基础,再加上其利用耕地控制了大量人口,因此门阀拥有惊人的钱粮财富和人口动员能力,而这,也正是门阀有实力叫板中央政府的根本之所在。

而均田制的推行,让大量人口从门阀的控制下解放出来,从根上削弱了门阀的社会根基和经济基础,这也是初唐的几个皇帝为什么要坚持均田制的根本原因。

其次,李唐继承了隋文帝开创的科举制,虽然在门阀操纵下初唐的科举有些变味,但好歹要考试一下,使得国家在选拔人才时,能淘汰掉相当数量的废柴和饭桶,仅凭这点,科举制就值得保留。

其三,太宗皇帝登基后,开始重用出身较低的寒门子弟,如魏征、马周等,并以这些人为清流领袖

网友评论

发表评论

您的评论需要经过审核才能显示

小编推荐

最新小说

最新资讯

标签选书

桂ICP备2025053872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