傍晚六点的老城厢开始泛潮。
青石板缝里的苔藓吸足了水汽,把“晚灯书坊”那块褪了漆的木牌映得发暗——牌上“晚灯”二字是李晚父亲手书的,笔锋里还留着十年前的温吞,被风蚀得边缘发毛,倒比旁边打印体的“书坊”更像回事。
李晚蹲在书店后巷的石阶上,正把最后一摞打包好的旧书往三轮车里塞。
帆布手套沾了层灰,蹭在米白色棉麻裤上,洇出两块浅灰的印子。
她没在意,只仰头看了眼天色:云层压得低,像浸了水的棉絮,悬在对面斑驳的砖楼顶上,眼看就要塌下来。
“晚丫头,又整理旧书呐?”
隔壁杂货铺的张奶奶拎着酱油瓶路过,隔着铁栅栏探了探身子,“你妈今早还来问,说你上周又没去见那个姓周的?”
李晚把最后一根绳子勒紧,首起身时后腰发僵——蹲了快一小时,整理从库房翻出来的旧书,膝盖早麻了。
她扯下手套往围裙兜里一塞,笑着应:“张奶奶,我妈又跟您念叨?
那事儿黄了,人家嫌我开书店不稳定。”
“不稳定才好呢!”
张奶奶把酱油瓶换了只手,嗓门亮起来,“总比那天天穿西装打领带的强——上回我瞅见那姓周的,在巷口跟卖水果的争五毛钱,小家子气!”
李晚弯着腰拍裤子上的灰,没接话。
指尖蹭过裤缝时,摸到手机在口袋里震动,屏幕亮着“妈”的名字,震得掌心发麻。
她顿了两秒,划开接听键时,故意让声音透着点喘:“妈?
刚搬书呢,没听见……搬什么书?
我问你,周老师那边我问了,人家说压根没见着你!”
听筒里的声音裹着气,“你跟我说书店忙,忙到连喝杯咖啡的时间都没有?”
三轮车斗里的旧书堆得高,最顶上那本《唐诗宋词选》的书脊松了,李晚伸手把它往里推了推,声音放软:“真忙,下周六是书店十周年庆,我得把库房里的老书归归类,搞个‘旧书换咖啡’的活动。”
“十周年庆?”
母亲的气顿了顿,跟着更急了,“我怎么不知道?
合着你为了躲相亲,连日子都编上了?
李晚我跟你说,这是第十二个了!
你爸要是还在……爸要是在,肯定让我先把书摆整齐。”
李晚打断她,指尖抠着三轮车的铁皮扶手,凉得刺骨。
她听见母亲在那头叹气,叹得又轻又长,像老座钟的摆锤,敲在她心上。
“我不是逼你,”母亲的声音软下来,“是你今年都三十二了。
上周你王阿姨家姑娘,比你小五岁,孩子都上幼儿园了……妈,”李晚望着巷口被风卷着跑的塑料袋,“您当年嫁给我爸,是因为他到年纪了,还是因为……胡说什么!”
母亲的声音又提起来,却没刚才硬,“那能一样吗?
你爸当年……当年他给您写了三年情书,”李晚接话时,喉结动了动,“您总说,是看他把‘喜欢’写得比账本还认真,才点头的。”
听筒那头静了。
风穿过巷弄,吹得三轮车斗里的旧书页“哗啦”响,像谁在翻书。
过了会儿,母亲才低声说:“那你也得遇着肯给你写情书的人啊。”
“会遇着的。”
李晚的声音很轻,“要是遇不着,我守着书店也挺好。
您别催了,周年庆忙完,我……我自己留意。”
挂了电话,她靠着三轮车站了会儿。
后巷的墙根堆着几个破纸箱,是今早收废品的漏下的,里面塞着半袋陈米,引了几只麻雀蹦蹦跳跳。
李晚盯着麻雀啄米的样子,忽然想起刚才母亲没说完的话——父亲当年给母亲写情书,写在供销社的废账本背面,字里总带着油墨味,母亲却宝贝得用红绸子包着,藏在樟木箱最底下。
她没见过那些信。
父亲走得早,她上初中那年冬天,脑溢血没抢救过来。
母亲把樟木箱锁了三年,后来搬新家,箱子不知塞到了哪个角落,再没提过。
“该进去了。”
李晚拍了拍脸,把那些发潮的念头摁下去。
她把三轮车推到书店后门的棚子下锁好,转身往店里走时,听见前堂的风铃响了——是那种挂在屋檐下的铜铃,风一吹就“叮铃叮铃”,是去年张奶奶送的,说“书店得有点动静才热闹”。
“晚姐,刚有个学生来问《城南旧事》,库房里还有吗?”
店员小林正蹲在书架前摆书,见她进来,仰起脸笑。
小林是去年毕业的大学生,留着齐耳短发,眼睛亮得像浸了水的黑葡萄,“我跟他说今晚整理完旧书找找,让他明儿来。”
“有的,在最里层那排,红封皮的。”
李晚摘了围裙搭在吧台椅上,“你先下班吧,剩下的我来就行。”
小林应着“好嘞”,收拾好包走到门口,又回头:“晚姐,刚才你妈打电话时,我好像听见说相亲……那个周老师我见过,上次来买书,盯着言情小说架看了半天,还问‘现在小姑娘是不是都喜欢这个’,特古板。”
李晚正往吧台后的咖啡机里填豆子,闻言笑了:“知道了,替我谢谢你的‘情报’。”
小林走后,书店里彻底静下来。
只有咖啡机运转的“嗡”声,混着窗外渐起的风声。
李晚端着刚煮好的冷萃咖啡走到后堂——所谓后堂,其实是个不足十平米的小间,摆着张旧书桌和两个铁皮柜,墙角堆着还没来得及整理的旧书,是下午从库房拉回来的。
库房在老巷尽头的地下室,漏雨,潮得厉害。
这些书是父亲留下的,有大半是他年轻时从废品站淘的,页边发褐,纸页脆得一碰就掉渣。
李晚总说要整理,却拖了大半年,首到上周母亲又提相亲,她才借着“周年庆”的由头,硬着头皮去翻。
她把冷萃放在书桌角,蹲下来翻最底下的纸箱。
箱子上印着“供销社图书专柜”的字样,是父亲当年工作的地方,边角被老鼠啃了个洞,露出里面深蓝色的布面书脊——是套《鲁迅全集》,布面都磨白了,却没缺页。
李晚把全集抱出来,指尖蹭过箱底时,摸到个硬纸包。
不是书,方方正正的,用牛皮纸裹着,还捆着细麻绳。
她愣了愣,解麻绳时,绳结太紧,拽得指节发红。
牛皮纸一拆开,里面掉出叠泛黄的信,用红绸带系着。
绸带褪成了浅粉,边缘起了毛球,却还带着点樟木的香味——是母亲藏在樟木箱里的那些。
李晚捏着信角的手抖了抖。
她从没见过这些信,甚至没敢问过母亲。
此刻信就摊在旧书堆上,最顶上那封的信封边角磨圆了,收信人写着“秀兰亲启”,是母亲的名字,寄信人地址是“县供销社”,落款是“老李”。
她没立刻拆,指尖先触了触信封。
纸糙得很,是最便宜的牛皮纸,却被摩挲得发亮。
风从后堂的小窗钻进来,吹得信纸在信封里“沙沙”响,像谁在里头叹气。
拆第一封信时,李晚的心跳得快。
信纸是从账本上撕下来的,背面还印着“尿素 50斤”的字样,正面的字却写得工整,一笔一划的:“秀兰,今日供销社进了批新茶,碧螺春,闻着比去年的香。
想给你留二两,又怕你嫌我唐突。
等下次你爹来买化肥,我托他带给你?”
没有“爱”,没有“想你”,只说茶,说化肥,却让李晚的眼眶发潮。
她想起母亲总说,父亲是个闷葫芦,跟她处对象时,话少得像挤牙膏,却会在她来供销社买盐时,偷偷往她布兜里塞块水果糖。
第二封信写在烟盒背面,字挤得紧:“秀兰,听说你娘想让你嫁邻村的瓦匠。
那瓦匠我见过,上回盖仓库,他把水泥拌稀了,不靠谱。
你别急,等我攒够了自行车票,就去你家提亲。”
第三封是用铅笔写的,笔迹浅得快要看不清:“秀兰,今日算错了账,被主任骂了。
蹲在墙角抽烟时,想起你总说我‘干活毛躁’。
要是你在,肯定会盯着我记账……”李晚一页页翻,翻到第七封时,停住了。
这封没写在账本或烟盒上,是张正经的信纸,却皱巴巴的,像被水浸过又晒干。
开头第一句就是:“秀兰,我知道你嫌我穷,嫌我嘴笨。
可我保证,以后挣了钱都给你,账让你管,我只负责给你买糖、买书——你不是总说想看《红楼梦》吗?
我托人去县城找了……”她忽然想起母亲的樟木箱。
去年整理旧物时她见过一次,箱子最底下压着本缺了封面的《红楼梦》,书页里夹着块早就化了形的水果糖纸。
原来有些“喜欢”,真的不用挂在嘴边。
李晚把信重新裹好,放回牛皮纸包时,指尖碰到纸包底层,还有个硬东西——是枚黄铜顶针,边缘磨得光溜溜的,上面嵌着密密麻麻的小坑。
是母亲的顶针。
当年母亲总戴着它纳鞋底,说“老李的鞋磨得快,得纳厚实点”。
风突然大起来,“哐当”一声撞在后堂的小窗上。
李晚抬头时,看见窗外的天彻底黑了,雨点子“噼里啪啦”砸在玻璃上,溅起一片模糊的水痕。
她起身关窗,手指刚碰到窗框,就听见前堂的铜铃“叮铃”响了——这个点,不该有客人了。
李晚捏着窗框的手顿了顿。
雨势越来越猛,风卷着雨丝往店里灌,前堂的书架旁,不知何时站了个人。
她没看清那人的脸,只看见他穿着件深灰色的风衣,肩上落着层雨沫,正抬头看那块“晚灯书坊”的木牌。
雨从他敞开的风衣领子里钻进去,他却像没察觉,目光落在“晚灯”二字上,停了很久。
后堂的冷萃咖啡还冒着轻烟,李晚望着那人的背影,忽然想起母亲刚在电话里说的话——“那你也得遇着肯给你写情书的人啊”。
她不知道,这人是谁。
更不知道,他口袋里揣着份刚拟好的产权纠纷材料,而材料上的地址,就在这条老巷的最深处。
雨还在下,铜铃又响了一声,像是在催她出去。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