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小说尽在美文城!手机版

美文城 > > 观世音菩萨传奇故事(妙善妙善)免费小说完结_最新推荐小说观世音菩萨传奇故事(妙善妙善)

观世音菩萨传奇故事(妙善妙善)免费小说完结_最新推荐小说观世音菩萨传奇故事(妙善妙善)

海云南的爱露达 著

其它小说完结

其他小说《观世音菩萨传奇故事》,讲述主角妙善妙善的爱恨纠葛,作者“海云南的爱露达”倾心编著中,本站纯净无广告,阅读体验极佳,剧情简介:观音菩萨简介 观音菩萨,全称“南无大慈大悲救苦救难观世音菩萨”,是佛教中慈悲与智慧的象征,位列“四大菩萨”之一,其信仰跨越地域与时代,广泛流传于汉传、藏传佛教及民间文化中。 核心身份与愿力 观音菩萨以“大慈大悲”为核心特质,核心愿力是“寻声救苦”——即众生无论遭遇何种苦难(如病痛、危难、迷茫),只要诚心称念其名号,菩萨便会感知心声,以不同“化身”(如杨柳观音、净瓶观音、送子观音等)降临,化解苦难、给予慰藉。这种“无刹不现身”的慈悲,使其成为民间最易亲近、最受尊崇的菩萨之一。 经典记载与形象 - 经典依据:关于观音菩萨的核心经典包括《妙法莲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心经》等。其中《普门品》详细记载了菩萨“三十二应身”(如应以帝王身、比丘身、妇女身等度化众生),及“七难即灭、三毒即除”的救度能力;《心经》则以“观自在菩萨”之名,阐释其观照世间、破除烦恼的智慧。 - 常见形象:汉传佛教中,观音菩萨多为手持“净瓶”(盛甘露,象征涤净众生烦恼)与“杨柳枝”(象征生机与慈悲布施)的女性形象,面容温婉慈祥;藏传佛教中,形象更丰富,如四臂观音、千手观音等,每只手皆持法器,代表不同的

主角:妙善,妙善   更新:2025-08-30 17:46:17

继续看书
分享到:

扫描二维码手机上阅读

第三章 遁迹香山初悟禅禁在偏殿的日子,并未磨去妙善心中的慈悲念。

她每日隔着窗棂望院中菩提,听墙外百姓的低语,更坚定了离开宫廷、寻道救众生的心意。

这日,乳母悄悄送来一封书信,是王后亲笔所写——王后知晓国王禁足妙善的心意难改,又心疼女儿日夜牵挂众生,便暗中嘱托乳母,助妙善悄悄离宫,暂避至城郊的香山寺,待国王气消再作打算。

妙善捧着书信,眼眶微热。

她知道,此去一别,不知何时能再见母亲,更不知前路有多少艰难,可一想到能离“救度众生”的目标更近一步,便不再犹豫。

当夜,乳母趁着宫门禁卫换班的间隙,用粗布衣裳换下妙善的宫装,又将少量干粮和清水塞进她的行囊,含泪送她出了偏殿侧门。

“公主,香山寺的住持是王后的旧识,定会护您周全。

只是宫外不比宫中,您要多保重……”乳母的话还未说完,便被妙善轻轻按住手。

“乳母放心,我此去不是为了避祸,是为了寻能救众生的道。

待我有所成,定会回来,解世间疾苦。”

说罢,妙善对着乳母深深一拜,转身隐入夜色中。

夜色如墨,妙善踩着露水,沿着城郊小路往香山方向走。

她自幼长在深宫,从未走过这般崎岖的路,不多时,双脚便被石子磨得红肿,可她咬着牙,一步也没停下——心中想着那些受苦的生灵,想着宫娥烫伤的手、濒死的花猫,这点痛便算不得什么。

天快亮时,妙善终于望见了香山的轮廓。

山间云雾缭绕,隐约能看到半山腰的寺庙飞檐,耳中还传来晨钟的声响,清越悠扬,让她紧绷的心神渐渐安定。

她循着钟声往山上走,行至寺门前,只见一位身着僧衣、面容慈祥的老住持早己立在那里,似在等候。

“施主远道而来,可是为寻‘解苦之道’?”

老住持双手合十,声音温和。

妙善一愣,随即明白是母亲早己通传,便也双手合十,躬身答道:“弟子妙善,愿在寺中修行,求能救度众生的法门,还望住持慈悲收留。”

老住持点点头,引她入寺。

香山寺虽不大,却清净雅致,院中种满了松柏,香火虽不鼎盛,却透着一股安宁。

住持将她安置在寺后的禅房,又为她取了法名“妙音”,嘱咐她:“修行之路,先修心,再修业。

若想解众生苦,先要明‘苦从何来’。”

此后,妙善便在香山寺住下。

每日天不亮,她便随寺中僧人一同起身,洒扫庭院、挑水劈柴、诵读经文。

起初,她对寺中的清苦生活还有些不适应——每日只吃两餐素斋,住的禅房简陋,还要做许多粗活,可她从不抱怨。

劈柴时,她会想着“这柴能暖他人,也是善业”;挑水时,她会念着“这水能润草木、济行人,也是慈悲”。

一日,山下村落突发瘟疫,村民们又惊又怕,不知如何是好,只能派人来寺中求住持帮忙。

住持召集寺中僧人,准备下山送药,妙善听闻,立刻上前请命:“住持,弟子也愿同去。

我虽不懂医术,却能为村民们端水送药、安抚人心。”

住持见她心意恳切,便应允了。

妙善跟着僧人下山,只见村落中一片萧索,不少村民躺在床上呻吟,孩童的哭声、老人的叹息声交织在一起。

她心中一痛,立刻拿起药碗,小心翼翼地为病人喂药,又轻声安慰那些恐惧的村民:“莫怕,我们会陪着你们,定会渡过难关。”

有位老妇人病重,家中无亲人照料,妙善便守在她床前,为她擦身、喂饭,日夜不离。

老妇人感动得落泪:“姑娘,你与我素不相识,为何对我这般好?”

妙善笑着答道:“众生皆是一体,您受苦,我心中也难安。

能为您分些苦楚,便是我的心愿。”

在寺僧和妙善的照料下,村民们的病情渐渐好转。

瘟疫过后,村民们带着粮食和蔬果来寺中答谢,却被妙善婉拒了:“我们做这些,不是为了报答,只是希望大家都能平安。

若你们日后见他人受苦,也能伸手相助,便是对我们最好的答谢。”

经此一事,妙善对“慈悲”有了更深的领悟——慈悲不是口中的念想,是实实在在的行动,是见人苦便想帮、见人难便想扶。

回到香山寺后,她愈发潜心修行,每日除了做寺中杂务,还会研读住持赠予的《金刚经》《心经》,从经文中悟“空”与“度”的道理:众生之所以苦,是因执着于“我”,若能放下执念,以无我之心去助人,便是真正的救度。

可这样的日子并未持续太久。

国妙王得知妙善躲在香山寺修行,怒不可遏——他本就不愿女儿遁入空门,如今听闻她还在山下“抛头露面”,更是觉得丢尽了王室颜面。

不久后,国王便派了一队士兵前往香山寺,要将妙善强行接回宫中。

当士兵们举着刀枪闯进寺中时,妙善正在禅房诵读经文。

听闻动静,她缓缓起身,走到寺门前。

望着士兵们严肃的面容,她没有丝毫畏惧,只是平静地说:“我知父王召我回宫,可我心中的‘宫’,不是那金碧辉煌的宫殿,是众生受苦的世间。

若父王执意要我回去,我便回去,但我不会放弃修行,更不会放弃救度众生的心愿。”

士兵们被妙善的坚定打动,却也不敢违抗国王的命令,只能上前,将她围住。

老住持站在一旁,双手合十,轻声叹道:“施主此去,是福是劫,皆在一心。

切记,初心不改,慈悲不丢,便是修行的根本。”

妙善对着住持深深一拜,又望了一眼朝夕相处的僧人和清净的香山寺,转身跟着士兵下山。

她知道,这一次回宫,等待她的或许是更严厉的责罚,可她心中的道,早己如香山的松柏般,扎下了深根——纵是前路有再多阻碍,她也要带着慈悲心,一步步走下去,首到寻到能解世间所有疾苦的法门。

网友评论

发表评论

您的评论需要经过审核才能显示

资讯推荐

桂ICP备2025053872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