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7月12日,重庆的雨下得黏腻,像扯不断的棉线,把老巷里的青石板浸得发亮。
凌云把吉他靠在窗边,指尖还沾着刚换弦时蹭到的铜锈,屏幕上“豆瓣独立音乐小组”的页面己经停了快半小时——他刚发了条“求《安和桥》吉他间奏改编思路”的帖子,底下只有两条回复,一条是“同求”,另一条是“楼主不如首接弹原版”。
他指尖悬在键盘上,有点泄气。
17岁的凌云总觉得自己和周围的世界隔着层膜,班里同学聊高考志愿时,他在笔记本上写满和弦;同桌偷偷传言情小说时,他戴着耳机反复听宋冬野的嘶吼,总觉得那句“我知道,那些夏天,就像青春一样回不来”里,藏着他说不出的心事。
重庆的夏天太长了,热得人发慌,只有抱着吉他时,指尖按出的痛感能让他觉得清醒。
就在他准备关掉页面时,一条新回复跳了出来,ID是“小琪爱唱歌”:“我觉得间奏可以加一点滑音,像嘉陵江的水晃悠悠的感觉,你试试?”
凌云愣了愣,指尖下意识地按在吉他弦上,试着加了个滑音。
果然,原本硬朗的旋律软了下来,真的像雨夜里的江水,泛着细碎的光。
他赶紧回复:“试过了!
特别对!
你也喜欢《安和桥》?”
消息发出去后,他盯着屏幕,心跳莫名快了起来。
窗外的雨还在下,打在防盗窗上,发出“哒哒”的声-响,和吉他弦的余震混在一起,竟有了点奇妙的节奏。
没过两分钟,“小琪爱唱歌”回复了:“超喜欢!
尤其是‘让我再尝一口,秋天的酒’那句,每次唱都想掉眼泪。
你是重庆人吗?
听你说‘嘉陵江’好亲切。”
凌云笑了,手指飞快地敲键盘:“对,我在重庆读高二,你呢?”
“我在西川邻市,也是高二!”
小琪的回复带着雀跃,“我平时喜欢翻唱民谣,就是没人帮我编伴奏,你会吉他,能不能……”后面跟着个害羞的表情。
凌云看着那个表情,嘴角的笑意收不住。
他把吉他抱起来,对着麦克风弹了一段《安和桥》的前奏,录成音频发了过去,附言:“你要是不嫌弃,以后我帮你编伴奏。”
这次等了有点久,凌云甚至开始担心自己是不是太唐突了。
就在他抓着头发纠结时,一条语音消息弹了进来。
他赶紧戴上耳机,按下播放键——是个清亮的女声,带着点西川话特有的软绵,轻轻唱着:“让我再看你一遍,从南到北,像是被五环路蒙住的双眼……”歌声里没有宋冬野的沧桑,却有少年人独有的干净,像雨后的天空,透着点微蓝。
凌云的心跳突然漏了一拍,他把手机贴在耳边,反复听了三遍,连窗外的雨声都好像变得好听了。
他回复:“你的声音比原版还干净,以后我写了新歌,第一个给你唱。”
屏幕那头,小琪抱着手机,坐在书桌前笑出了梨涡。
她的书桌上堆着高三的复习资料,旁边放着个旧麦克风,刚才录歌时,她特意拉上了窗帘,怕被妈妈发现“又在搞没用的东西”。
西川的夏天也热,风扇转得“嗡嗡”响,可听到凌云的吉他声时,她忽然觉得,这个闷热的夜晚,好像有了点不一样的意义。
她回了条语音,带着点小心翼翼:“那我们说好了,你写歌,我来唱。”
凌云看着那条语音,手指在屏幕上敲下:“说好了。”
窗外的雨还在下,嘉陵江的水在夜色里泛着光。
两个隔着两百多公里的少年,在电脑屏幕两端,因为一首《安和桥》,悄悄牵起了第一根线。
凌云把手机放在吉他旁边,指尖又按上弦,这次弹的不是《安和桥》,是一段他刚想出来的旋律,软乎乎的,像刚才小琪的歌声。
他想,这个夏天,好像没那么长了。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