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雾气比昨天更浓。
苏昭踩着露水往崖壁走时,顾砚舟己经带着队员在栈道上固定安全绳了。
他换了件灰色速干衣,领口沾着草屑,看见她背着的扫描仪,扬了扬下巴:“今天先看M3的外层椁板,别开机,先学怎么系安全绳。”
林小满从栈道上探出头,梳着高马尾,发梢还滴着水:“苏博士,顾队昨天还说你肯定扛不动设备呢!”
“小满,把测绳拿过来。”
顾砚舟的声音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小姑娘吐了吐舌头,赶紧缩回身子。
苏昭跟着顾砚舟爬上临时搭建的木梯,栈道木板间隙能看到百米下的竹林,风一吹就晃得厉害。
她抓紧旁边的岩壁,听见顾砚舟说:“恐高就别勉强,在下面等着。”
“我没问题。”
她调整了下扫描仪的背带,金属扣碰到岩石发出轻响。
M3的椁板斜嵌在崖壁凹槽里,表面覆盖着厚厚的苔藓。
顾砚舟蹲下身,用软毛刷轻轻扫过边缘:“看这里的磨损痕迹,不是自然风化。”
苏昭顺着他指的方向看去,椁板边缘有几道平行的划痕,深约两毫米:“像是被硬物撬动过,痕迹很新,最多不超过十年。”
“用你的机器扫扫。”
顾砚舟突然起身,往旁边退了半步。
苏昭愣住时,林小满己经凑过来:“苏博士快试试!
我昨天听陈教授说,你的机器能看出文物的‘年龄’?”
她打开扫描仪,激光束在椁板上扫过,屏幕上实时生成灰色的三维模型。
顾砚舟凑过来看时,她指尖在屏幕上滑动,调出划痕的截面图:“划痕处的木质纤维断裂时间一致,应该是同一时间造成的。
而且这里——”她指着模型上一个不起眼的凸起,“椁板内侧有个暗格,里面好像有东西。”
顾砚舟的眼神沉了沉:“别碰,先做记录。”
他从背包里拿出相机,连拍了十几张照片,“今天就到这里,下午回营地整理数据。”
下栈道时,林小满偷偷跟苏昭说:“顾队以前不待见科技设备的,去年有个教授带了金属探测器来,被他赶下山了。”
“为什么?”
苏昭的鞋跟卡在木板缝里,低头去拔时,顾砚舟伸手扶了她一把。
“他说考古得靠手摸眼看,机器测出来的数字没温度。”
林小满做了个鬼脸,“不过苏博士,你刚才那个模型好厉害,比我们手绘的清楚多了!”
下午的营地会议上,顾砚舟把M3的照片投在幕布上。
苏昭的三维模型被放大到占了半面墙,暗格的位置标着醒目的红圈。
“这处暗格尺寸约20×15厘米,”苏昭的声音很稳,“根据木材密度分析,里面的东西应该不超过五公斤。”
“建议先不打开。”
顾砚舟敲了敲幕布,“崖壁结构不稳定,贸然拆椁板可能导致整体坍塌。
明天先用内窥镜探查。”
散会后,苏昭在帐篷里调试数据,顾砚舟掀帘进来时,她正把模型导入电脑。
他拿起桌上的陶片残样:“你昨天说这是唐代的?”
“嗯,卷草纹的风格接近盛唐,但线条更流畅,可能是地方窑口的特色。”
苏昭调出数据库里的比对图,“你看这个——我更信碳十西的结果。”
顾砚舟把陶片放回原位,“机器会骗人,但时间不会。”
苏昭的手指顿在键盘上:“顾队长,天玑的算法是基于十万件文物数据训练的,误差率低于0.3%。”
“那又怎样?”
他转身时,冲锋衣的拉链划过金属挂钩,发出刺耳的声响,“去年陕西出土的秦简,机器识别成了汉代的,最后靠老教授一句‘墨色不对’才纠正过来。
苏博士,考古不是计算题。”
帐篷里的空气有点僵。
苏昭看着屏幕上跳动的数据流,突然笑了:“顾队长说得对,所以我带了这个。”
她从抽屉里拿出个笔记本,里面是她手绘的栈道结构图,铅笔线条上标注着树木的生长方向,“机器负责记录,判断还得靠人。”
顾砚舟的目光在笔记本上停了两秒,没说话,转身走了。
门帘晃动的瞬间,苏昭看到他手里攥着的相机,镜头盖还没打开。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