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更衣室出来,李书可己经换上了洁白的击剑服,手里拿着面罩和花剑,“咔”的一声轻响,在扣紧面罩的那一刻,整个人的气场发生了质的变化。
厚重的专业装备让她看起来比平时更显挺拔利落,少了几分学生的青涩,多了几分运动员的锐气,平日里温和安静的眼神,瞬间被一种高度聚焦的锐利所取代,仿佛猎鹰锁定了它的猎物。
她对着走廊的玻璃窗稍微整理了一下头盔下露出的发网,深吸一口气,推开了击剑馆沉重的大门。
刹那间,一种熟悉的感觉包裹了她。
金属剑尖碰撞发出的清脆“铮铮”声,鞋底与剑道摩擦的吱嘎声,教练偶尔发出的短促指令,还有队员们移动时带起的风声……这些声音交织在一起,形成一种独特而令人安心的氛围。
这是属于她的战场,她的领域。
在这里,语言和文化的隔阂暂时消失了,只剩下技巧、策略、速度和意志的比拼。
她主攻花剑,这项运动被誉为“格斗中的芭蕾”,是力与美的极致结合。
它讲究的不仅是闪电般的速度和瞬间的爆发力,更是对距离的精准判断、对时机的细腻捕捉和不动声色的心理博弈。
穿上这身被她戏称为“现代盔甲”的装备,她就不再是那个在纸上与宇宙规律对话的物理学生,而是一位手持三尺长剑、必须在零点几秒内做出最优决策的剑客。
击剑对她而言,是一种动态的冥想。
她沉醉于在激烈的对抗中,寻找对手的破绽,构建自己的战术,那种感觉,就如同在混沌的实验数据中,寻找那条普适的、优美的物理定律,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Lee!
这边!”
击剑队的队长Sarah(莎拉),一个身材高挑、扎着马尾的E国本地女生冲她招手。
李书可快步走过去,加入热身队伍。
队长简单介绍了她这位新来的交换生队员,大家对她报以友好而略带好奇的目光。
李书可的击剑水平在国内大学生中属于佼佼者,这也是她能入选E国大学校队的原因。
在经过简单的热身和对练后,她就用流畅的步伐和精准的刺击赢得了队友们的认可。
训练是紧张而枯燥的。
弓步,快如离弦之箭;突刺,凌厉而精准;防守变换,如行云流水;重复的基本动作练习,战术分析,高强度的实战对抗。
汗水很快浸湿了她的里衣,额前的碎发也黏在了皮肤上。
但她乐在其中,每一次成功的防御,每一次有效的还击,都能给她带来巨大的成就感。
她专注于剑尖,心无旁骛。
两个小时的训练结束时,天色己经开始泛灰。
E国的白昼在秋季显得格外短暂。
队员们互相击掌,说着“明天见”,三三两两地散去。
李书可冲洗完毕,换回便服,背上书包走出击剑馆。
场馆外,傍晚的凉风立刻袭来,让她打了个哆嗦。
她看了看时间,石贝荷的游泳训练应该也快结束了。
果然,没过几分钟,游泳馆的大门被推开,一股混合着消毒水和湿气的暖风先涌了出来,紧接着,一群穿着运动服、头发还湿漉漉的年轻人说笑着走了出来。
其中就有石贝荷。
“书可!”
石贝荷一眼就看到了她,小跑着过来,脸上红扑扑的,散发着运动后的热气,“等很久了吗?
今天我们加练了一组。”
“没有,我也刚出来。”
李书可笑了笑,注意到石贝荷的头发还在滴水,“你们训练强度很大?”
“别提了,”石贝荷一边用毛巾胡乱擦着头发,一边吐舌头,“蝶泳简首不是人游的,教练说我转身的时机不对,罚我一个人冲刺了五十个来回,感觉胳膊都快不是自己的了,我觉得我的灵魂还在泳池上空飘着!
你们呢?”
“差不多,腿都快抬不起来了。”
李书可做了个夸张的表情。
两人相视而笑,一种同病相怜的感觉油然而生。
“饿死了饿死了,走走走,吃饭去!”
石贝荷挽起李书可的胳膊,又活力满满地拖着她往学生活动中心的方向走,“我说那家C国菜快餐车今天肯定在!”
她们运气不错,那辆著名的红色餐车果然停在老地方,旁边排着不太长的队伍。
空气中弥漫着炒饭、烤肉和酱料的诱人香味,这对于被E国传统食物(诸如土豆的各种形态)折磨了好几周的胃来说,简首就是神仙的召唤。
两人买了炒面和煎饺,找了个露天长椅坐下。
虽然天气有点冷,但热乎乎的食物下肚,那满足感足以抵御寒意。
她们一边吃,一边交流着各自训练的趣事和糗事。
“今天我们队长差点被一个新来的男生气死,他老是同手同脚……”李书可描述着。
“我们教练才恐怖,拿着秒表站在池边,眼神能杀人……”石贝荷比划着。
她们还用母语吐槽着课程的难度,分享在哪里能买到便宜的日用品,哪家咖啡店的折扣最大。
这些琐碎的日常分享,在异国的夜空下,显得格外珍贵。
路灯渐次亮起,昏黄的光晕笼罩着两个年轻的女孩,笑声驱散了孤独和乡愁。
从这天起,每天下午一起训练,然后共进晚餐,成了李书可和石贝荷之间不成文的约定。
这条连接着物理系教学楼、击剑馆、游泳馆和餐厅的路,成了李书可在E国生活中最稳定、最温暖的一条轨迹。
李书可的世界不再只有图书馆的沉静和实验室的严谨,她开始习惯在激烈的对抗训练后,期待着和石贝荷的碰面,期待着那顿可能并不精致但足够慰藉的晚餐,期待着用母语进行的、毫无压力的闲聊。
石贝荷的活泼开朗像一道阳光,照亮了她有些单调的留学生活。
有时,她们训练结束得早,会一起去图书馆学习。
李书可对着复杂的物理公式皱眉头时,石贝荷则在和宏微观经济学的图表较劲。
安静的氛围里,偶尔抬头看到对面同样在奋斗的同胞,会心一笑,便又有了继续下去的动力。
李书可觉得,生活似乎正在一步步走上正轨。
学业、训练、友谊,一切都很好。
她甚至开始有心情欣赏E国校园秋天的美景,那金黄与暗红交织的枫树,还有古老建筑上爬满的藤蔓。
她满足于现状,但并未奢求更多,因为她清楚地知道自己只是一个学期的交换生,就像一只候鸟,只是短暂地在此停留,最终是要飞回故土的。
眼前的温暖和快乐,是额外的奖赏,值得珍惜,但不应该成为牵绊。
(本章完)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