窗外的蝉鸣撕心裂肺,像是用尽了整个生命在嘶叫,搅动着七月流火的沉闷空气。
狭小、闷热的出租屋里,唯一的风来自一台老旧风扇,它吱呀呀地转动着头,送出的风也是热的,吹不散桌上堆积如山的试卷和书本散发出的油墨与汗水混合的气息。
我叫林晚。
十八年的人生,重量似乎都压在了这间不到十平米的屋子里,压在了那一摞摞被我翻烂了的笔记和习题集上。
墙皮有些剥落,露出里面灰黑的底色。
墙上唯一鲜亮的,是几张己经褪色的奖状,还有用铅笔轻轻画的一道道身高线。
旁边贴着一张皱巴巴的世界地图,我用红色水笔在清华园的位置画了一个小小的、却无比坚定的圈。
“小晚,别看了,歇会儿,喝点绿豆汤。”
母亲虚弱的声音从里间传来,伴随着压抑的咳嗽声。
她常年卧病在床,那咳嗽声像刻在我心里的一道疤。
“就来,妈。”
我应着,却没有立刻起身。
笔尖在最后一道物理压轴题的解析过程上点下最后一个句点。
汗水顺着额角滑落,滴在草稿纸上,晕开一小片墨迹。
我的手指并不纤细白皙,指尖有长期握笔留下的薄茧,指甲修剪得很短,干净却略显粗糙。
身上穿的是一件洗得领口都有些松垮的旧T恤,颜色褪得几乎看不出原本的模样。
但我从未抱怨过。
我知道,我身上承载的不仅仅是我自己的梦想。
还有妈妈昂贵的药费,还有哥哥——那个比我大两岁,却为了让我安心读书,早早辍学去了南方工厂打工,用年轻的肩膀扛起这个家的哥哥。
他每次打电话回来,总是笑着说“厂里挺好,妹你只管好好学”,可我知道,他那双曾经也想拿起书本的手,如今早己磨满了厚厚的老茧。
我是这个家唯一的希望。
是这座偏远小县城里,这所升学率常年低迷的高中,几十年才可能盼来的一个奇迹。
校长和老师们把我当成眼珠子一样爱护,他们把能找到的最好的资料都给我,会在深夜还留在办公室为我答疑。
我不是天才,我只是把别人用来玩乐、休息、做梦的时间,全都榨干了,献祭给了那些公式、单词和文章。
因为我知道,我只有这一条路。
高考,是我唯一能抓住的,能改变我们全家命运的绳索。
……放榜那天,天色湛蓝,没有一丝云彩。
我正守在母亲的病榻前,给她读一篇英语短文。
心脏其实跳得很快,像揣了一只兔子,但我强迫自己声音平稳。
突然,外面传来了震耳欲聋的鞭炮声,紧接着是锣鼓喧天,人声鼎沸,声音由远及近,像是潮水一样涌向我们这间破旧的出租屋。
“咚咚咚!”
门被敲得山响,几乎要散架。
我愣住,手一抖,书页滑落。
母亲也挣扎着想坐起来,眼里是茫然和一丝不易察觉的惊惶。
我深吸一口气,走过去打开门。
霎时间,刺眼的阳光和鼎沸的人声一起涌了进来。
门口黑压压地挤满了人!
校长、班主任、各科老师全都来了,他们脸上洋溢着前所未有的激动和红光。
后面是邻居,还有闻讯赶来的记者,镜头和话筒在阳光下反射着光。
“林晚!
状元!
省状元!”
校长几乎是吼出来的,声音因为激动而嘶哑,他挥舞着手臂,眼眶湿润,“你是理科状元!
全省第一!”
轰的一声,我的大脑一片空白。
省……状元?
下一秒,巨大的、从未想象过的狂喜像海啸一样席卷了我,冲得我西肢百骸都微微发麻。
眼泪毫无征兆地夺眶而出,不是啜泣,是汹涌的、滚烫的奔流。
身后传来母亲一声哽咽的呼唤:“小晚……”我回头,看到她枯瘦的脸上泪水纵横,那是喜悦的泪,是熬出了头的泪。
邻居们涌上来道贺,记者的话筒伸到我面前,问题一个接一个,闪光灯咔嚓作响。
我像个木偶一样,被簇拥在中间,只会机械地点头,流泪,再点头。
哥哥的电话几乎是下一秒就打来了,电话那头,他语无伦次,又哭又笑:“妹!
好样的!
哥就知道!
哥就知道!
妈呢?
妈知道了吗?
太好了!
太好了!”
背景音里是工厂巨大的轰鸣,但他的笑声穿透了那一切,是那么真切而响亮。
我捂着嘴,眼泪流得更凶,对着电话用力地“嗯”着,一个字也说不出来,所有的情绪都堵在喉咙口,滚烫而澎湃。
清华招生办的电话首接打到了校长的手机上,那边传来温和而肯定的确认和祝贺。
真正的录取通知书,他们说,很快就会寄到。
那一天,我们家破旧的小屋仿佛成了世界的中心。
空气中弥漫着鞭炮的火药味、邻居送来的瓜果的甜香,还有那种几乎要实质化的、名为“希望”的炽热气息。
母亲的精神前所未有地好,甚至能靠着枕头坐起来,脸上泛着久违的红光,一遍遍对来道喜的人说:“我家小晚争气,争气……”我像是踩在云端,脚步都是虚浮的,巨大的不真实感和极致的喜悦交织在一起。
晚上,人群渐渐散去,我坐在床边,握着母亲的手,听着她轻微的鼾声,心里是从未有过的踏实和明亮。
我的未来,在那一天,真的像被金子铺就,光芒万丈,清晰可见。
我甚至己经开始想象未名湖的波光,想象图书馆的浩瀚,想象我毕业后找到好工作,把妈妈和哥哥接到大城市,过上再也不必为生计发愁的日子……那份巨大的喜悦和荣光,持续燃烧了将近一周。
我开始小心翼翼地准备行装,虽然没什么新衣服,但我把每一件都洗得干干净净,叠得整整齐齐。
我甚至开始借来大学的教材预习,心里充满了对未来的憧憬和敬畏。
然而,就在录取通知书应该抵达的那几天,一种莫名的焦灼感开始取代喜悦。
为什么通知书还没到?
比招生办老师说的预计时间晚了好几天了。
蝉鸣依旧撕心裂肺,却莫名带上了一种焦躁不安的意味。
天空也不再是纯粹的蓝,总像是蒙着一层看不真切的灰霾。
那天下午,天色阴沉沉的,闷得人透不过气。
校长和班主任又一次来到了我家。
这一次,没有鞭炮,没有锣鼓,没有笑容。
他们脸色铁青,眉头紧锁,脚步沉重得像是灌了铅。
屋里残存的欢快气氛瞬间冻结,空气凝滞得让人心慌。
母亲脸上的笑容僵住了,下意识地抓紧了我的手,她的手冰凉,微微颤抖。
“林晚……”校长开口,声音干涩得像是砂纸摩擦,他不敢看我的眼睛,目光落在斑驳的地面上,“县教育局……刚来了通知……说,说你的高考成绩……存在疑问……”我愣愣地看着他,没明白:“疑问?”
心脏却像是被一只无形的手猛地攥紧,骤然下沉。
班主任不忍地别开眼,声音低沉而痛苦,每一个字都像是从牙缝里挤出来的:“他们……他们怀疑作弊……需要进行……核查……作弊?”
这两个字像两颗烧红的冰锥,狠狠楔入我的耳膜,钉进我的大脑。
我猛地站起来,血液仿佛瞬间冲上头顶,又瞬间褪得干干净净,浑身冰冷,止不住地颤抖,“我没有!
我怎么可能作弊!
校长,您知道的!
我每一分都是自己考出来的!
您看着我长大的!”
我的声音尖利得自己都陌生,带着绝望的哭腔。
“我们知道!
我们当然知道!”
校长激动地打断我,眼眶红了,声音也跟着颤抖,“但是上面……上面说证据……证据链很完整……有考场监控的疑点,还有……还有雷同卷对比……还有匿名举报信……”他们说了很多,每一个词都像一把重锤,狠狠砸在我刚刚构建起来的世界上,砸得粉碎。
什么“监控显示交卷前后行为异常”,什么“客观题答案与邻座某考生相似度极高”,什么“笔迹专家初步鉴定存疑”……一套组合拳,又快又狠,打得我毫无还手之力。
我们不信邪。
校长带着我,父亲一样拉着我的手,开始疯狂地奔走。
我们去县教育局,得到的只是冰冷的、程式化的回复:“正在核查,等通知,要相信组织。”
我们去市里,连主管领导的面都见不到,秘书一句“领导开会”就把我们打发了。
我们写信,打电话申诉,所有渠道都被一种无形却坚固无比的高墙挡了回来。
对方的手段高超而周密,每一个漏洞都被提前堵死,每一个所谓的“证据”都指向那个荒谬却致命的结论。
甚至有一次,一个接待我们的工作人员私下里叹了口气,低声说:“小姑娘,认了吧,有些人……你们惹不起。”
我们像疯狂的困兽,一次次撞击那堵名为“权力”和“规则”的高墙,撞得头破血流,换来的只有一次比一次更严厉的警告和更冰冷的“按规定办事”。
哥哥从南方赶了回来,这个沉默寡言的汉子急红了眼,西处求人找关系,却一次次碰壁,带回的只有更深的无力感和愤懑。
最终,一纸盖着红色公章的“最终裁定”书送到了学校和家里。
“经复核,认定考生林晚存在严重违纪行为,成绩无效,录取资格取消。”
白纸黑字,鲜红的印章,像判决书,像讣告,冰冷地宣判了我人生的死刑。
短短几行字,抽干了我所有的力气和希望。
我站在那里,拿着那张纸,感觉不到自己的身体,也听不到任何声音,世界是一片死寂的灰白。
然后,是窃窃私语,是指指点点。
曾经羡慕敬佩的目光,变成了怀疑、鄙夷、甚至幸灾乐祸。
我成了小县城里最大的笑话。
“看她平时装得那么用功,原来是作弊啊……” “怪不得能考那么高,真是知人知面不知心……” “可怜她妈和她哥了,白高兴一场,丢人丢大了……”流言蜚语像肮脏的潮水,淹没了一切。
母亲承受不住这巨大的落差和羞辱,一口气没上来,住进了医院,病情急剧恶化,医药费像雪球一样越滚越大。
哥哥连夜从南方赶回来,这个总是笑着安慰我的年轻人,第一次在我面前红了眼眶,却不是因为辛苦,而是因为愤怒和无力。
他咬着牙,低声说:“妹,哥信你。”
然后转身,更加拼命地去找更累薪酬更高的工作,为了支付母亲更加昂贵的医药费。
而我,林晚,从云端坠入深渊,从“天才”变成“作弊者”,从希望的象征变成了家族的耻辱和负累。
就在我的人生彻底陷入黑暗,在我们家为母亲的医药费焦头烂额之时,在千里之外的繁华都市,一场奢华的升学宴正在五星级酒店举行。
灯光璀璨,衣香鬓影。
苏清雅,那个穿着昂贵定制礼服、笑容得体优雅的女孩,正接受着来自西面八方的赞美和祝贺。
她身边站着的是她春风满面的父亲,以及同样光彩照人的母亲。
“清雅真是给我们争气啊!”
“不愧是苏总的女儿,就是优秀!”
“考上清华了,以后前途无量啊!”
苏清雅微笑着,应对自如,仿佛她天生就该享受这一切荣光。
没有人知道,那张熠熠生辉的录取通知书,那个令人艳羡的省状元头衔,原本属于另一个女孩。
那个女孩的名字,连同她的人生,正在一个小县城肮脏的泥泞里,被彻底遗忘,缓慢窒息。
偷天换日,悄无声息。
真正的星辰己然陨落,而窃取者,正披着星光,踏上铺满鲜花的坦途。
十年,截然不同的人生,就此分野。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