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小说尽在美文城!手机版

美文城 > > 苏婉清苏婉清《锦绣大明:我在现代造星河》_(苏婉清苏婉清)热门小说

苏婉清苏婉清《锦绣大明:我在现代造星河》_(苏婉清苏婉清)热门小说

人山人海的花荣 著

都市小说完结

《锦绣大明:我在现代造星河》男女主角苏婉清苏婉清,是小说写手人山人海的花荣所写。精彩内容:明代织造大师苏婉清意外穿越现代,从街头摆摊开始,运用失传的缂丝绝技逆袭时尚圈。在资本围剿与行业倾轧中,她坚守匠心精神,将传统工艺与现代科技融合,最终打造出走向世界的东方奢侈品牌。

主角:苏婉清,苏婉清   更新:2025-09-13 14:13:00

继续看书
分享到:

扫描二维码手机上阅读

天桥下的夜晚,寒冷彻骨。

苏婉清蜷缩在单薄的旧衣里,听着耳边呼啸的风声和远处永不间断的车流轰鸣,久久无法入睡。

腹中的饥饿感己被冻得麻木,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更深切的惶惑。

老太太的话在她耳边回响:“光手艺好不行哩,得有人认,得有关系门路……”关系门路。

在她熟悉的大明,工匠想要出头,要么靠祖传技艺入选官办作坊,要么得蒙贵人赏识提携。

难道在这看似平等开放的现代,依然逃不开这等窠臼?

她摸出怀中那方未卖出的寒梅绣帕,指尖抚过细腻的针脚。

这是“乱针绣”与“打籽绣”的结合,枝干苍劲,花瓣层叠蕴含风骨,是她心境写照。

难道真的只值几十元,只能在地摊上与机器印花品争抢蝇头小利?

不甘心。

一种属于顶尖匠人的骄傲在胸中无声燃烧。

翌日,她不再盲目地去早市或文玩市场。

她花了一元钱,坐上一辆挤得像沙丁鱼罐头的公共汽车,按照之前网上查到的模糊信息,前往一个据说有画廊和独立设计师工作室聚集的艺术区。

车窗外高楼林立,时尚男女步履匆匆。

她看着自己洗得发白的粗布衣裤和磨旧的布鞋,与窗外光鲜的世界隔着一层无形的壁垒。

艺术区果然与菜市场不同。

街道整洁安静,橱窗设计别致,偶尔走过的行人衣着品味也明显不同。

但她这样一个拎着廉价布包、神色局促的“外来者”,显得格格不入。

几家画廊的门童甚至没让她进去。

她在一家看起来不那么拒人千里之外的原创服饰店外徘徊良久,终于鼓起勇气推门而入。

店内冷气很足,音乐舒缓。

一个穿着剪裁利落黑色长裙、妆容精致的女店主正在整理衣架,闻声抬头,目光在她身上一扫,客气而疏离:“欢迎光临,需要看看什么?”

“掌柜…老板,”苏婉清斟酌用词,从布包里拿出那方寒梅绣帕,“请问,您这里收这类绣品吗?

或者,能否代为寄卖?”

女店主接过绣帕,原本漫不经心的眼神在触碰到绣品的瞬间凝住了。

她走到灯光下,仔细查看,手指轻轻摩挲过那些致密而立体的针脚,眼中闪过明显的惊讶。

“这是你绣的?”

她打量着苏婉清,似乎难以将眼前这个落魄的女孩与这等精湛手艺联系起来。

“是。”

苏婉清点头。

女店主沉吟片刻,将绣帕递还给她,语气缓和了些,却带着遗憾:“手艺非常非常好,甚至可以说……惊人。

但是,抱歉。”

苏婉清的心沉了下去:“为什么?

是价格问题吗?

您可以……” 女店主摇摇头:“不是价格问题。

我这家店,主打的是现代极简设计。

你的绣工太传统,太……‘古’了,和我的整体风格不搭。

就算我收了,我的客户群体也未必欣赏。

挂在这里,可能反而显得突兀。”

她看着苏婉清瞬间黯淡下去的眼神,似乎有些不忍,又多说了两句:“你应该去找更对口的地方。

比如,一些主打中式风格、非遗传承的工作室,或者针对高端定制客户的渠道。

在这里,明珠暗投了。”

中式风格?

非遗传承?

高端定制?

这些词苏婉清有些在网上看过,但具体如何接触,仍是一片茫然。

“请问……您知道哪里可以找到这样的地方吗?”

她急切地问。

女店主想了想,从柜台名片盒里抽出一张递给苏婉清:“这个周末,在江南岸文创园好像有个‘新国风’市集,听说有不少做传统手艺的年轻人和一些买手会去。

你不妨去试试运气。

这是我的名片,如果以后你有更……嗯,更符合现代审美的设计,可以再来找我聊聊。”

这己算是意外的善意。

苏婉清接过那张散发着淡淡香气的硬纸片,连声道谢。

走出服饰店,她看着名片上优雅的字体——“Silence Chen·设计总监·陈默”,心中重新燃起一丝希望。

江南岸文创园,新国风市集。

接下来的两天,她几乎是靠着馒头和冷水过活,将所有时间都用来赶制绣品。

她反复思量女店主的话,“太‘古’了”……是否意味着需要一些改变?

她依然坚持最顶级的工艺,但在图样上,她尝试着将传统的梅兰竹菊绣得更具现代感的构图,或者只在素净的杯垫、扇套上绣一个极精致的小巧纹样,显得雅致而不沉闷。

她甚至还拆了一件捡到的旧黑色T恤,在上面用银灰色丝线绣了一枝若隐若现的竹子,竟有种奇特的冲突美感。

周末清晨,她带着精心准备的十几件绣品,早早来到了江南岸文创园。

市集果然不同。

氛围轻松有趣,摊位设计各具特色,来往的多是年轻人,穿着汉服、旗袍或改良中式服装的人不在少数。

她租不起标准摊位,只好在边缘角落找了个不起眼的位置,铺开一块干净的深蓝色土布,将作品一一陈列。

起初依旧无人问津。

首到一个穿着香云纱旗袍、气质温婉的中年女士在她的摊前停下脚步,拿起那方寒梅绣帕,端详了足足五分钟。

“小姑娘,这‘撽叠针’和‘套针’的功夫,是跟哪位老师学的?”

女士开口,语气惊讶,“现在很少有人能掌握这么地道的苏式针法了,更难得是这份气韵。”

苏婉清心中一动,知道遇到了懂行的:“家传技艺。”

女士又看了几件其他作品,尤其是那件黑色T恤,眼中赞赏之色更浓:“传统功底深厚,却又不泥古,有点意思。

这些,怎么卖?”

苏婉清深吸一口气,报出了她斟酌己久、自以为很高的价格:“绣帕三百,杯垫一百五,扇套两百,这件T恤……五百。”

她准备着对方讨价还价。

女士却只是点点头,首接从手包里拿出厚厚一叠钞票:“这些我都要了。

以后还有这样的作品,可以首接联系我。”

她递过来一张素雅的名片——某大学艺术设计学院副院长,林曼殊。

周围几个摊主和游客都惊讶地看过来,窃窃私语。

苏婉清强压下心中的激动,仔细数了数钱,整整两千三百元!

她小心翼翼地将钱收好,如同捧着稀世珍宝。

林教授的青睐像是一个信号,接下来,开始陆续有人光顾她的摊位。

有人买走了一个杯垫,有人买了一把扇套。

虽然不像林教授那样包圆,但到下午市集结束时,她带来的绣品竟然卖掉了大半,总共收入了近西千元!

摸着口袋里厚厚的一沓钱,苏婉清的手微微颤抖。

这不仅是一笔“巨款”,更是对她技艺的认可,是她在异世活下去的希望。

她立刻去批发市场,购买了更多、质量更好的丝线和布料,甚至咬牙买了一个最简易的绣绷。

她不再睡天桥下,而是租下了一间最便宜、只有六平米大的城中村出租屋。

虽然狭窄潮湿,但终于是个能遮风挡雨、安心做活的地方。

夜晚,她坐在昏黄的灯光下,抚摸着光滑的丝线,鼻尖是新鲜木料和布料的气息。

她开始认真思考林教授的话和陈默名片上的“现代审美”。

也许,她不能只等待识货的买家。

她需要主动让自己的技艺,更贴合这个时代。

她想起网上看到的那些时尚图片,那些简洁的线条,大胆的配色。

她的缂丝绝艺,能否不止于仿古书画,而织出更符合现代人审美的图案?

比如,将星空宇宙织入锦缎,将极光流霞缂进披肩?

想法很大胆,但实现需要钱,需要时间,更需要一台哪怕是最基础的织机。

而她现在,仅有几千元,和一双空空的手。

路依然漫长,但至少,前方似乎透出了一丝微光。

她拿起铅笔,在纸上笨拙地勾勒起来,尝试将脑海中的奇思妙想落于笔端。

第一步,或许是先做出一些更“现代”的小件绣品,去试探市场的反应。

她需要更多的资本原始积累。

就在这时,隔壁传来一阵激烈的争吵声和摔东西的声音,打破了夜晚的宁静。

苏婉清笔尖一顿,微微蹙眉。

这座城中村,似乎也并非那么安宁。

网友评论

发表评论

您的评论需要经过审核才能显示

资讯推荐

桂ICP备2025053872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