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小说尽在美文城!手机版

美文城 > 其它小说 > 邵振荣同人

邵振荣同人

莫容玉辰 著

其它小说连载

邵荣邵肆是《邵振荣同人》中的主要人在这个故事中“莫容玉辰”充分发挥想将每一个人物描绘的都很成而且故事精彩有创以下是内容概括:我们站在太祖的立场上来考虑问当时的心情一定是非常矛盾而又痛苦是瞻前顾后而又无可奈何因这个决定实际上下的也并不是很适逢其因为这个时他的占领区很多相继失但身处战争的漩根本就没有非常适合的机让你有更多的时间去思考、布很多机本就是稍纵即逝何有的机并不是自己去制造而是天时地利人和综合因素促成这战事吃太祖需要一个恰当的缓来给自己营...

主角:邵荣,邵肆   更新:2025-07-12 14:04:52

继续看书
分享到:

扫描二维码手机上阅读

我们站在太祖的立场上来考虑问题。当时的心情一定是非常矛盾而又痛苦的,是瞻前顾后而又无可奈何的。

因为,这个决定实际上下的也并不是很适逢其会。因为这个时候,他的占领区很多相继失守。但是,身处战争的漩涡,根本就没有非常适合的机会,让你有更多的时间去思考、布局,很多机会,本就是稍纵即逝的。何况,有的机会,并不是自己去制造的,而是天时地利人和综合因素促成的。

这时,战事吃紧,太祖需要一个恰当的缓冲,来给自己营造一个喘息之机。面对多线作战,他必须要跟元政府打好交道。

实际上,每一个农民起义武装也好,地方地主武装也好,他们都必须要随时准备着跟政府和好。元政府也乐见其成,因为同所有的农民起义军来说,他也是多线作战,同样需要集中力量,消灭一些必须要立即马上消灭的力量,因为这些力量正在逐步向元大都挺进,随时动摇统治根基。而在江南的明太祖,显然还不是元政府最迫切要解决的问题。当然,腾出手来之后,发动一场包围战,消灭它也并不是不可能的。

作为一个叛逆者上,注定了在史书的正面记载中,他是没有资格占有一席之地。我们尊重历史,但是书写历史的人只尊重结果,尊重那个最终登上宝座的幸运儿。他们并不在乎,杀向宝座的路上,有多少鲜血、尸体。更不在乎,是正义还是非正义,你有没有史书留名,仅仅是因为你是否有利于宝座上的人更好地统治。

史学家曾经说,元史、明史最难研究,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元史史料太少,明史反之,史料太多。就在如此多的史料堆中,能够找到邵荣的史料,不过寥寥数语。可想而知,写史的人,无论其来自官方,还是来自民间,对于邵荣的情况讳莫如深,若非得到极其严厉的警告,何至于只言片语也鲜有见诸笔端。

当然,不管官方如何处心积虑地将某些人,彻底地湮灭在历史长河当中,但是,只要存在过,就会留下痕迹。这些痕迹虽不明显。但是,只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细节的眼睛,就总有收获。

我们还是要通过时间线,梳理邵荣在各个历史阶段出现的记忆片段,然后想法设法通过其他人物记录的映照,再凭着一些有依据的想象,还原名将邵荣那无论如何地泯灭不了的光华。

除了《明太祖实录》《明通鉴》《明史纪事本末》《纪事录》等史料,结合明朝人黄金所著的《皇明开国功臣录》中,有几个和邵荣相关联的人,有过几篇比较简单的传记,或许可以探究一下关于邵荣的蛛丝马迹。

探索邵荣的成长道路和活动轨迹,有利于把握其在郭氏集团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在太祖南京军事集团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从而得出一些合乎逻辑的推论。

据黄金所著的《皇明开国功臣录》邵成传记载,邵成,即邵荣兄长邵肆之子,安徽凤阳人,这样推想,邵荣也应该是凤阳人,太祖的同乡。

邵荣,号邑召,绰号邵六,兄弟六人,其为幼子,籍贯安徽省凤阳县。出生年月不详,出生地推测为上元(今江苏南京江宁区)分府巷。

1352 年之前,与兄邵照、邵肆一起在安徽濠州灵璧(今安徽灵璧)服役。

1355 年六月初一,太祖率领徐达、冯国用、邵荣、汤和、李善长、常遇春、邓愈、耿君用、毛广、廖永安等,各乘舟渡江。次日,随同攻占牛渚矶,克太平。

1355 年月,(陈闻)从邵肆元帅克溧阳(今江苏省常州市溧阳县)。

1356 年四月,(邵肆、邵荣、廖永安等)攻克了丹阳(今江苏省镇江市丹阳市)、金坛(今江苏省常州市金坛区)。

1356 年六月十六日,邵肆、邵荣、赵继祖、邓愈、华高、邵成(太祖实录中有邵成)领兵克广德路,改为广德府(辖今安徽省广德县、建平县两县,府治在今广德县),设立广兴翼行军元帅府。敕令邵荣(行江南中书省平章)以埋藏故事,报祭于神。1356 年七月,韦德成(右副元帅)、邵肆(枢密院同佥,应为主将)领兵攻宣州失败,韦德成溺死,邵肆阵亡,大军回广德。

1358 年十月初九,徐达、邵荣攻克宜兴(今江苏省无锡市宜兴市,紫砂壶的产地)。

1359 年正月十五,平章邵荣破张士诚兵于余杭(今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

1359 年二月初十,平章邵荣率兵攻湖州。败之,追至湖州城下,敌军固守,攻之不克。十一日,敌军全军来战,邵荣军受阻,便引兵还于临安。

1360 年闰五月廿二,(龙湾之战前夕),太祖调常遇春拒长张(张志雄,赵普胜手下干将)于龙湾,邵荣拒五王(陈友谅弟弟)于石灰山,徐达居中应援,几次仗打下来,都失败了。太祖急忙调邵荣率领石灰山的三万劲旅沿着长江西岸,截杀友谅船队,友谅兵前后不能相顾,被打得大败。陈氏兄弟率败卒夜奔江州。(正史中此战未见邵荣)

1361 年三月廿六,将原任行枢密院同知的邵荣由军职改行政职务,平调为江浙行中书省平章政事。同时,让行枢密院同佥常遇春为行中书省参知政事。

1361 年月廿日,徐达、邵荣总水寨,克蕲州、黄州(今湖北省黄冈市蕲春县和黄州区)。

1361 年十二月,平章邵荣接应长兴,会同常遇春打败了前来侵略城池的张士诚部将李伯升(官为司徒,率十余万人马,水陆并进),俘杀五千余人。太祖不悦。(此次事件,正史只记载了常遇春等人,未记载邵荣,《俞本纪事录》只平章邵荣接应长兴上寥寥数字,经考证,应确有其事,官史讳之也。)

1362 年二月廿六,太祖知悉了处州之乱(今浙江省丽水市),命平章邵荣率兵讨之。

1362 年三月廿七,平章邵荣等兵至处州,下令让行枢密院院判张斌等人分别领军攻击处州城四个城门。

四月初四,平章邵荣亲自带领元帅王祐、胡深等兵攻击处州城,一边用攻城车浇油烧其东北门,一边用云梯登上城墙而入,李祐之自杀。贺仁德走缙云,耕者缚之,槛送建康,伏诛。处州复平,以王祐守之,荣乃还。

1362 年七月十三,平章邵荣、参政赵继祖谋反,被杀。

邵荣光彩照人的一生,史书记载不过一页 A4 纸,这只能说这其中一定有一些不能说的秘密。上

那我们从这些史书中,简单地梳理下邵荣的革命历程以及在起义军中不可撼动的地位吧。

一是邵荣的行动轨迹。

1352 年以前,邵氏兄弟在民兵营里服役,这其中应该是发生了一些事情,或许是邵氏兄弟的家人受到了元兵的侵犯,亦或是收了革命队伍的感召,还有可能是违反了军队纪律,受到了处分。总之,邵氏兄弟、赵继祖应该是在 1352 年之前参加了郭子兴的部队。

在太祖到了濠州之后,用他那独特的长相和极富感染的个人魅力,很快就获得了邵荣的尊重和欣赏。1355 年,邵荣跟随太祖参与了渡江之战。从渡江之战中的邵荣的排名(第三),就可以看得出,邵荣是其中的佼佼者,且受到的重视程度是很高的。而且,从后续的一系列表现推算,那时的邵荣应该是官职比较高的,而且一路走来,他的官职始终遥遥领先于其他将领,包括徐达和常遇春。

1355 年十月,太祖的各种谋略加持下,赵继祖跟随郭天叙、张天祐率领的攻击南京的作战,而邵荣因为各种原因没有参加。大概是太祖担心拥有强大战力的邵荣,可能会影响他的计划。万一,由于邵荣的参与,导致南京城被攻下,或者邵荣能够很好地保护他的少东家。这是太祖所不愿意看到的。

太祖是有理由的。太平府周边全部都是元朝的部队,如果不能攘清四邻,就容易被人包了饺子。也就在这段时间,太祖分兵各路,同时自己也亲自领兵,分别扫清了环绕在南京城周围的大量的民兵山寨,邵荣应该是参与了其中的几次歼灭战。

比如,黄金《黄明开国功臣录》中提到的,(陈闻)跟随邵肆元帅克溧阳,以及推断得出的句容(今江苏省镇江市句容市)。

这样,我们从今天的江苏省地图上可以看出大概的行军路线。

1355 年六月,渡江之战后。邵荣兄弟应该是直接从太平府,往攻溧水(今江苏省南京市溧水区)、溧阳。后接到太祖命令,会同攻击南京。在 1356 年三月初一,配合太祖攻占南京之前,路过句容,灭之。

1356 年四月,从南京开拔,克丹阳、金坛。然后往东南继续深入,扩大根据地。

1356 年六月,邵氏兄弟攻占广德。七月,进攻宣州,邵肆阵亡。这时,邵荣的心情是悲伤的、消极的、忧郁的。

1357 年整年,邵荣的不知何往。但是,恰恰是这一年,战事非常频繁,是南京军事集团飞速扩张、发展迅猛的一年。你看:

至正十七年(公元 1357 年),太祖大规模使用杀伤性武器,对张士诚进行了多面进攻。

三月,克常州,立常春分枢密院,同佥汤和统兵守御常州。

命耿炳文等率兵攻取长兴州(今浙江省湖州市长兴县)。立永兴翼元帅府,耿炳文为都元帅。

四月,命徐达、常遇春率师征伐宁国(今安徽省宁国市),久攻不下,太祖亲往督师。

五月,俞通海、张德胜等以舟师略太湖,入马迹山,迫降张士诚多名将领。

同时,广德、宣城叛乱,胡大海、赵德胜领兵复取之。

命江淮分院副使张鑑、同佥事何文政率兵攻克泰兴。

六月,命常春分院判官赵继祖、元帅郭天禄、镇抚吴良率兵攻江阴。

注意看,这里的人事部署。赵继祖一直是邵氏兄弟的得力助手,几乎所有的行动,都是一起完成的,而郭天禄这个名字,你是否想起了郭天叙,都是濠州人,是不是有一些必然的联系。其次,看各路军队诸将,徐达、常遇春就算了,其他的俞通海、胡大海等,赵继祖院判职务是不是经不得看。再次,江阴者,密迩士诚,去姑苏仅百余里,控扼大江,实当东南要冲。如此险要之地,张士诚不可能不派重兵把守。如此,赵继祖等人能堪此重任乎?所以,此时的带兵主帅必是邵荣无疑。最后,此战主将既然为赵继祖,且攻克极其艰难。因为张士诚兵据秦望山以拒之,赵继祖等直接逆势掩杀,当时大风暴雨,其兵奔溃,遂据其山。但最终,擢升吴良为分院判官(应该是长春枢密分院)。

1358 年十月,沿着太湖,南下,邵荣攻克了重镇宜兴。

1359 年正月,继续南下攻克杭州余杭。二月,一路追杀张士诚部队到达湖州,久攻不克,回到杭州,驻扎临安。

1360 年闰五月,得知陈友谅进攻南京,太祖急调邵荣回防南京,成功阻击陈友谅部队的进攻。

1361 年三月,在南京述职,改授平章政事。

1361 年十二月,配合常遇春攻取环太湖城市长兴。

1362 年二月,远赴丽水,解决处州之乱,三月平乱后返回南京,七月因为谋反被杀。

二是邵荣的升职路线。

在太祖改革军政机构之前,太祖麾下将领的封赏体系,应该是借鉴元朝官僚体系,而且,由于整个农民起义军知识层次不高、也没有从元朝中改弦更张过来的高级官员。最重要的是,元朝的官职体系设置得极不科学,往往还因人设岗。导致太祖及其领导的南京军事集团,职务晋升体系也是个四不像。既有元朝的行政官职,如平章等;也有军事官职,如镇抚等;还有综合性官职,宣慰使等。但是,我们还是大概能从官职名称本身推算出级别以及对应的职责范围。

从公开的资料显示,南京军事集团的将领,其升迁历经的官职大概是(太祖军改前)这样的。

军事序列: 亲兵头目(九夫长,管九个人,也可以称之为小旗)→管勾→镇抚(高于百户,小于千户的官职,红巾军中未见百户职务者)→千户→(管军)万户→(管军)总管→副元帅→元帅(后来的翼元帅也大概是这个级别)→院判(枢密院判官)→左副元帅→右副元帅→都元帅(左副、右副、都元帅都是郭天叙在位的时候特设,后来都没有了。事实上和本序列也没有严格的对应关系)→同佥(枢密院同佥,正式称谓为同佥枢密院事)→佥院(佥枢密院事)→副枢(枢密院副使)→同知(同知枢密院事)→知院(知枢密院事)

行政序列: 行中书省参政(参知政事)→行中书省左丞→行中书省右丞→行中书省平章→行中书省左丞相→行中书省右丞相→中书省平章→中书省左丞相→中书省右丞相

经李新峰教授的考证,太祖的官职变迁是这样的:

1352 年投军郭子兴,选拔为亲兵,过了两个月,提拔为九夫长。

1353 年,太祖回乡征兵,得七百人,郭子兴因此提拔他担任镇抚。

1354 年,升太祖为总管(元朝在路一级行政区划设置总管府和万户府,管理行政事务和军事,总管府负责人为总管)

1355 年,四月,郭子兴去世,韩宋政权成立,封郭天叙为都元帅(接手领导郭子兴的部队),张天祐为右副元帅(元朝右为尊,应该是张天祐自己争取过来的,德不配位),太祖为左副元帅(三把手)。六月,设立太平兴国翼元帅府,任翼大元帅上。

这时,官职体系还不成熟,翼上字面理解,肯定是相对于总上才成立。但这个时候,翼元帅府的设置思路刚刚萌芽,太祖的思路应该是接下来每攻占一个城池、或者一个要塞,都要成立翼元帅府,一方面方便管理,另一方面,也有独立成系的意思,这些都是太祖的地方武装。

太祖的初衷,应该是要成立一个总元帅府(就是后来的行枢密院和大都督府),但是,一方面太平确实是个小地方,格局不够,成立总元帅府有点不够格,另一方面,郭天叙这个名义上的主公上还在,成立总元帅府,设置总元帅,不是为他人嫁衣裳吗?

所以,才会出现了这种,既称之官署为翼元帅府,又称之官职为大元帅,这样一个瞻前顾后的名称。从这里开始,太祖开始了他单独创业担任法定代表人的关键一步。

1355 年,郭天叙、张天祐死于集庆攻击战中,众将奉太祖为都元帅。

1356 年,太祖攻克南京,韩宋政权封太祖为行枢密院同佥。

可以看出,随着太祖地盘和势力的不断扩大,韩宋政权也审时度势,不断地提高太祖军团的地位,以扩大其因军官越来越多随之需求量不断增大的升职空间。

1356 年七月,这是太祖的人生转折点,也是南京军事集团事业发展的分水岭。这一年,韩宋朝廷给了太祖一个名分,实际是封了太祖并封上代。此时太祖的称谓是: 吴国公、中书省平章政事、右丞相。先后分别置: 江南行中书省、行枢密院。太祖自总省事(就是自己担任行省最高长官,就相当于履行江南行中书省左丞相的职权)

1359 年,太祖任江南行中书省左丞相(真正的总领一省军政民事务)。

而邵荣的官职以及周边其他相关人员的官职情况,大概是这样的。

1356 年七月,太祖设置两大官署时,晋升了五位将领为枢密院同佥,分别是: 徐达、汤和以及邵肆、邵荣、廖永安。以俞通海、邓愈等为院判(来自俞本《纪事录》,时间不一定对,但是事情应该是有的)十月,朱文正为同佥。1358 年三月,李文忠为同佥。四月,俞通海为佥院。

史书中,邵荣第一次带着职务出场的,是在 1358 年十月初九,平章邵荣与徐达同克宜兴。此时,胡大海为院判,廖永安为同知

1359 年正月,邵荣出现时的官职依然是行中书省平章政事,此时太祖官职也是中书省平章政事,直到五月,韩宋政权封太祖为仪同三司、江南等处行中书省左丞相。这时候,徐达、常遇春、胡大海、邓愈、汤和等高级将领不过是佥院、同佥等,中级将领一般还多为院判、元帅等。

以上官职的任职时间或有偏差,但是从严谨的分析角度来看,任职这件事本身应该是真的。所以,在同期的比较中,我们可以看出,邵荣的官职一直处在遥遥领先的地步,甚至在一段时间与太祖官职齐平,这极有可能引发太祖敏感的神经。

三是邵荣的战斗指数。

《明史·常遇春传》中说: 先是,太祖所任将帅最著者,平章邵荣、右丞徐达与常遇春为三。而荣尤宿将善战。上

首先,我们知道,在正史上,邵荣是一个谋逆叛乱之人,是教材的反面人物。根据我们古代一贯将反面人物抹黑再抹黑、践踏再践踏上的惯用招数。这里,能将邵荣的战斗力凌驾于开国第一人、第二人之前,说明邵荣配得上这个说法。排名在第一不说,还另外加了一个尤宿将善战上的注解。

其次,我们还知道,徐达和常遇春之所以在功臣榜上排名第一、第二,不仅是战斗力惊人,更重要的是,他们能打仗、会打仗、打得赢。谋略当然是一个将帅的基本素质。徐达不用说了,所有大规模的战争,徐达都是大将军,总领全部军队。常遇春号称常十万上,自称可以带十万部队,战无不胜、攻无不克,史上也确实如此。

所以,邵荣绝不是一个只会杀敌拼命的莽汉,更是一个胸有韬略的帅才。且看他的几次精彩表现。

1359 年二月初十,平章邵荣率兵攻湖州。此处也充分展现了邵荣智勇双全的英雄本色:

当日,攻克了湖州后,部队屯于临安一带。邵荣判断敌军会来偷营,预先设伏以待之,并告诫诸军坚守勿战,看到山上竖起旗帜则一起攻杀来敌。果然,张士诚派遣李伯升来攻余杭、临安诸营,因为早有防备,他们没有得手。

邵荣感觉对方久攻不下,士气渐弱、士众已疲,于是命人在山顶竖起旗帜。于是诸军呼喊这从四面方杀出,伏兵四起,敌众大乱,更相蹂躏,死尸遍野。后面,双方对峙,并进行了几次拉锯战,互相也不能奈何对方,于是,邵荣便率军返回了杭州临安。

上文提到,1362 年二月,张士诚派弟弟张士信、第一猛将同佥吕珍率十万精兵包围诸全。诸全守将谢再兴(也是一员猛将)鏖战二十九日,未分胜负。谢再兴派遣元帅李子实、总管甘汝珏在城外设伏,自己带兵从南门出战。战斗刚一打响,伏兵四起,大败张士信、吕珍的部队。俘获将士千余人,战马四十匹,船只四十艘。张士信非常愤怒,增派兵马继续攻城。谢再兴感觉支撑不下去了,便向时任行省左丞的李文忠告急求救。李文忠派胡大海的干儿子猛将胡德济前去支援。谢再兴再次求助李文忠,认为援兵太少,敌人太多恐怕难以取胜,请求再派支援。

当时的李文忠也是四处救火、兵力捉襟见肘。金华刚刚叛乱结束,要分兵把守,严州(今杭州市建德县范围)靠近敌人的边防线,且是自己的大本营,处州(今浙江省丽水市)又为叛乱的苗兵占据,分兵前去平叛已经力所难及,所以这时候已经实在分不出人马前去支援谢再兴。

恰在这时,李文忠听说太祖已命邵荣平叛处州,大军旦夕即至。于是,跟手下都事(负责行省总务工作,又称首领管上,从七品)史炳商量道: 兵法云,虚而实之,实而虚之,虚虚实实,先虚后实。现在,诸全被围困了很久,敌寇气焰嚣张,士气高涨,而我军人数少,如果不用计谋,则无法取胜。据闻平章邵荣不久将来取处州,我们正好借机虚张声势,这恰是一出奇制胜的计谋。上

史炳道: 这确实是条好计。上

于是,扬言右丞徐达、平章邵荣带领大军已经到了严州,克日即将进攻,让间谍探子故意将榜文张贴在义乌的古朴岭。张士信的士兵看到了,果然非常震惊害怕,连夜就逃跑了。

这个故事,从头到尾,邵荣都没有出现过,但是,其起到的作用,却是足以抵十万大兵。所谓,人的名儿树的影儿,不服不行。邵荣就是这么有号召力,这么有震慑力,这么有信服力。

再来看一看,闻名古今的以少胜多的经典战役: 龙湾之战。

徐、常、邵三人各属左中右三路部队准备抵御陈友谅的部队,但是由于陈友谅的部队数量太多,导致太祖部队数战不利,蔡镇抚率领数十名骑士在后力战,都死在阵中。陈友谅部队弃舟上岸,马上就要向城池攻去。太祖急调在石灰山一代对抗五王陈友仁的邵荣,率三万人马,沿江截杀陈友谅部队,使其首尾不能兼顾,从而一举奠定了胜局。

此战,关键就在于邵荣带领的部队,横截了陈友谅的部队。起初,徐达、常遇春的部队多次进攻陈友谅部队,不但无功而返,甚至死伤众多。相比较,就可以看出邵荣的战力。

很多地方,官史做了大幅度删减,导致了很多重要战役,显然将帅不堪其任也。

为什么要大幅度删减邵荣的戏份,作为总导演的太祖,应该是定过调子的。但是,有些内容为何又要保留,其目的何在呢?

而且,与邵荣相关的人物,其兄邵肆,其侄邵成,其战友赵继祖等等, 史书中少有提及。就算是野史,也对邵荣及其相关的人物讳莫如深。比如:

《皇明开国功臣录》邵成国初从举义,屡备征讨,克滁、和二州。乙未(公元 1355 年)夏六月, 从渡大江,克采石, 取太平,收溧阳,皆预有功,授总管。继而,元将蛮子海牙结舟师扼采石,陈埜先既败, 其子陈兆先(应为从子,他的侄子)复屯兵方山。丙申(公元 1356 年)春二月, (邵)成从攻采石寨,击走蛮子海牙。三月, 复大破兆先营,擒之。寻定金陵, 下镇江,以功升元帅。夏五月, 攻宣州,六月, 同元帅邓愈统兵攻广德路,克之,置广兴翼元帅府,命成同愈以元帅守御。冬十二月,长枪谢元帅(谢国玺)率众来寇,成同愈初成奋击, 俘其总管武世荣及军士千余人。明年(1357 年)春二月,张寇兵复来侵, 复击败之。三月,愈移镇宣州,成专戍。又明年(1358 年), 升统军元帅。

至此,邵成的经历戛然而止,再无下文。

网友评论

发表评论

您的评论需要经过审核才能显示

小编推荐

最新小说

最新资讯

标签选书

桂ICP备2025053872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