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的空气里,弥漫着廉价咖啡和打印墨水的气味。
我那间狭小的工作室,像一艘在影视海洋里挣扎求生的小破船。
也就是在那时,我遇见了何晟铭。
他不是初出茅庐的新人,身上还带着“中国力量”组合那点微末的星光,但更多的是转型演员后想独自闯荡的野心。
我们俩,一个是不被看好的编剧,一个是陷入转型困难的演员,像两只野心满满困兽,在行业的边缘互相嗅到了同类的气息。
推开咖啡馆门时,风铃叮当作响。
角落里站起一个身形挺拔的男人,微笑着向他招手。
于正愣了一瞬——何晟铭比照片上还要英俊几分,眉目间藏着南方人特有的温润,与北方冬日的粗粝形成鲜明对比。
“于老师,久仰。”
何晟铭伸出手,指尖有细微的茧,似是常年练乐器留下的痕迹。
两人相对而坐,我首接将剧本推过去:“我需要一个能文能武的男主角,戏份重,片酬不高。”
他习惯性地首奔主题,掩饰着资金短缺的窘迫。
何晟铭却没有立即去接那份剧本。
他的目光越过桌面上微微泛黄的纸页,首首地看向于正,那双眼睛里有一种难以名状的专注和真诚。
“于老师,其实我看过您写的《楚留香传奇》”何晟铭的声音很平静,却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认真,“每一句台词都很有味道,特别是楚留香与对手戏时的那些对白,不仅仅是推进剧情,更让人物的性格立体了起来。”
他微微前倾身子,手指无意识地在桌面上轻轻敲击着:“所以片酬真的不是问题。
我现在最需要的,是一个能够好好演戏的机会,一个能够让我真正发展的平台。”
那一刻,正好一束阳光从咖啡馆的老式窗棂间斜射进来,不偏不倚地落在何晟铭的侧脸上。
于正不由得微微一怔——他面前的这个男人,比资料上的照片还要英俊几分,眉目间藏着岭南人特有的温润,与北京冬日的粗粝形成了奇妙的对比。
但更让于正注意的是何晟铭的眼神:那里面有一种他再熟悉不过的渴望,一种对机会的迫切,一种被业界冷落太久却依然不肯熄灭的火苗。
我清楚地知道何晟铭的过去:作为“中国力量”组合的一员曾经红极一时,却在巅峰期选择退出,之后转型演员的道路并不顺畅,近几年更是因为一些真假难辨的负面新闻而陷入了事业的低谷。
这些经历本该在这个男人身上留下更多痕迹——世故、圆滑,或者至少是谨慎和防备。
但奇怪的是,何晟铭的目光中依然保有着一种近乎天真的坦诚和热切。
于正的手指无意识地在剧本封面上摩挲了几下。
他想起自己刚刚独立制作时的艰难,那些被投资人拒之门外的日子,那些因为缺乏名气而请不到好演员的困境。
某种共鸣在他心中悄然生起。
“明天上午九点,北影厂二号棚试戏。”
于正终于开口,声音依然保持着职业性的冷静,但若是熟悉他的人,能听出那语气比刚才软了几分,“不要迟到。”
何晟铭的唇角微微上扬,形成一个真诚而克制的微笑:“我从不会迟到。”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