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晚瑶把耳机线在指尖绕了三圈,又松开。
屏幕上的语音厅后台显示“在线人数127”,弹幕刷得飞快,大多是催她赶紧开嗓的——作为“星声”语音厅的老牌主持,她的甜嗓是招牌,可今天总觉得嗓子发紧,像塞了团没泡开的茶叶。
“来了来了,”她对着麦克风清了清嗓子,刻意把尾音扬得高高的,“让你们久等啦!
今天咱们不搞点歌环节,来个新鲜的——招搭档!
要求不高,声音能听着顺耳,说话别让人犯尴尬癌就行。”
弹幕瞬间热闹起来。
有人刷“我来我来,萝莉音在线接单”,有人起哄“要配得上咱们晚瑶的,至少得是低音炮吧”。
林晚瑶笑着翻页,指尖在“申请列表”上悬着——这半年来试了十几个搭档,不是油腔滑调到让人起鸡皮疙瘩,就是木讷得像块石头,连她抛出去的梗都能稳稳接住然后摔碎。
正准备说“没人就算了”,一个新申请弹了出来。
ID很简单,就叫“江宇”,申请理由只有一句话:“想试试,不用工资。”
林晚瑶挑了挑眉。
语音厅的兼职虽不算高薪,也不至于有人倒贴。
她点了通过,对着麦克风扬声:“江宇是吧?
上麦说话,让大伙儿听听你的‘顺耳’长啥样。”
耳机里静了两秒,然后传来一阵轻微的电流声,接着是个男声。
不是那种刻意练过的低沉,也没有装出来的少年感,就只是很干净的声音,像刚拧开的矿泉水,带着点没散尽的凉意,尾音里还沾着点没褪掉的青涩:“你好,我是江宇。”
林晚瑶的心跳莫名顿了半拍。
她在语音厅待了快两年,听过太多用变声器包装的“完美声线”,可这声音里的生涩和坦诚,是技术仿不出来的。
就像有人在空荡的房间里对你说了句心里话,回声里都带着实在的温度。
“先说说,你觉得搭档该干点儿啥?”
她往后靠在椅背上,手指无意识地敲着桌面。
江宇大概是紧张,说话时带了点磕巴,却把意思说得明明白白:“我觉得……不是跟着主持人接话茬,是……是能让人愿意留下来。
比如有人说难过的事儿,不能光说‘别难过’,得听他把话说完。”
林晚瑶愣了愣。
这话实在得有点不像话。
她见过太多把“主持”当“表演”的人,对着麦克风耍宝卖乖,把听众当流量数据,却没人提过“听人说话”这回事。
她忽然想起爷爷生前总说的:“声音这东西最骗不了人,里头藏着人的魂呢。”
“有点意思,”她对着屏幕弯了弯眼,“那来段试播?
就聊聊‘夏天最难忘的事儿’,我抛话你接,行不?”
“行。”
江宇的声音里透出点雀跃,像被风吹动的树叶。
试播的第一个小时,林晚瑶故意抛了几个刁钻的话题。
说“夏天吃西瓜最幸福”,江宇接的是“我妈总把最中间的挖给我,说那是瓜心,像星星的核”;聊“讨厌蚊子”,他说“我房间窗外有棵树,晚上能听见蝉叫,蚊子就不怎么来”。
没有华丽的词藻,却总能在她的话尾添上点生活的烟火气,像一碗白粥里加了勺恰到好处的糖。
有听众刷“这俩搭一起,像冰汽水配西瓜”,林晚瑶的耳尖有点发烫。
她偷偷点开江宇的资料页,一片空白,连性别都没填。
倒是他的头像,是张模糊的星空图,暗蓝色的背景上,几颗星星亮得很显眼。
中途休息时,她瞥见私信箱里堆着十几条“求江宇联系方式”的消息,手指悬在删除键上,忽然有点不想删——原来不止她一个人被这声音吸引。
“对了,”首播快结束时,她状似随意地问,“有听众好奇,想看看搭档长啥样,能发张照片不?
不用露全脸,拍个侧脸也行。”
江宇沉默了几秒,久到林晚瑶以为他要拒绝,对话框里跳出一张照片。
背景是间书房,书架上摆满了厚厚的书,男孩坐在书桌前,穿着件洗得发白的灰色T恤,头发软软地搭在额前。
眉眼确实普通,算不上出众,可当他抬头看镜头时,眼睛里像落了点碎光,和他头像里的星星有点像。
林晚瑶盯着照片看了好一会儿。
说实话,和她想象中“配得上那声音”的模样有点落差——她原以为会是个清瘦挺拔、带着点疏离感的少年。
可不知怎么,看着照片里那双干净的眼睛,想起他说“瓜心像星星的核”时的语气,心里那点因落差而起的失落,竟像被风吹过的云,悄悄散了。
她点开语音键,故意把调子拔得高高的,带着点撒娇的意味:“哇,跟我想象中一模一样哎!
看着就清爽,下次首播要是露脸,肯定能圈一大波粉!”
耳机里传来一声轻笑,很轻,像风铃被风扫过:“好啊,听你的。”
林晚瑶摘下耳机时,窗外的月光刚好漫过窗台,落在键盘上。
她忽然想起爷爷说这话时的样子——老人总爱坐在藤椅上,捧着收音机听评书,说“你听这说书先生的嗓子,亮堂!
里头准是个敞亮人”。
那时候她不懂,觉得声音就是声音,哪能看出人的好坏。
可现在,她好像有点懂了。
江宇的声音里没有虚浮的讨好,没有刻意营造的“人设感”,只有一种踏实的认真,像他发过来的那张照片,不花哨,却让人觉得舒服。
她拿起手机,翻出和闺蜜的聊天记录。
前几天闺蜜还劝她:“线上的人别太当真,声音好听的多了去了,说不定本人是个油腻大叔呢。”
林晚瑶敲了行字回过去:“可我觉得,他的声音骗不了人。”
按下发送键的瞬间,手机震了震,是江宇发来的消息:“今天谢谢你带我试播,我明天还能来吗?”
林晚瑶看着屏幕,忽然笑了。
她回了个“OK”的表情,然后点开收藏夹,把今天首播时江宇说“星星的核”那段录音存了进去。
存完才发现,收藏夹里己经躺着三条语音,都是刚才首播时截的——有他说“蝉叫能赶蚊子”的认真,也有被听众调侃时的小声辩解。
第二天首播前,林晚瑶特意提前半小时上线。
江宇的头像亮着,显示“正在调试设备”。
她发去条语音:“紧张不?
我给你备了‘救场词’,记不住就看屏幕提示。”
那边很快回了条语音,背景里有翻书的声音:“不紧张,就是……昨晚查了下语音厅的历史回放,发现你很会接话,我怕跟不上。”
林晚瑶对着手机笑出声。
这语气里的谨慎,倒比那些拍胸脯说“保证没问题”的人靠谱多了。
她正想回点什么,江宇又发来一条:“对了,我加了厅里的管理群,他们说每周要交排班表,我把我的空课表发你一份?”
她点开图片,是手写的课程表,字迹工整,用红笔圈出了“每晚七点后有空”。
忽然觉得,这个人连“合作”都透着股郑重,像在对待一份正经的工作,而非线上的消遣。
首播时,有个老听众故意逗江宇:“小帅哥,跟我们晚瑶搭档,是不是觉得捡到宝了?”
江宇顿了顿,声音里带着点认真:“是挺幸运的,能跟经验这么丰富的人学习。”
林晚瑶心里微微一动。
他说的是“学习”,不是“搭档”,更不是听众们期待的“CP”。
她忽然意识到,江宇或许从一开始就把这当成了一场纯粹的合作——他需要一个实践的平台,她需要一个合适的搭档,仅此而己。
中场休息时,她借口去倒水,站在窗边吹了会儿风。
楼下的路灯亮了,把树影拉得很长。
她想起刚才江宇说“学习”时的语气,干净得没有一丝暧昧,像他的声音一样,不带任何多余的情绪。
或许这样也挺好。
她对自己说。
至少不用像以前那样,担心对方抱着别的目的接近。
回到座位时,看见江宇发来的消息:“刚才有个听众问天文知识,我记得你说过对星座感兴趣,下次可以准备点相关话题,你觉得呢?”
林晚瑶看着屏幕,指尖在键盘上敲出“好啊”。
心里那点因“学习”二字而起的微妙失落,忽然被一种更清晰的感觉取代——原来被一个人认真对待“合作”,是件让人踏实的事。
首播结束后,她收到江宇发来的复盘消息,列了三条“今天没做好的地方”,连“接话时语速太快”都写进去了。
林晚瑶一条条回过去,告诉他“没关系,自然就好”,发送时忽然想起爷爷的另一句话:“听人说话,不光要听声音,还得听态度。”
此刻她好像听见了江宇的态度——认真、谨慎,带着少年人特有的真诚,却唯独没有她潜意识里期待的那点“不一样”。
她把手机放在桌上,月光落在屏幕上,映出江宇的头像。
那颗星星依旧亮着,却像隔着层玻璃,看得见光,摸不到温度。
林晚瑶忽然笑了。
或许,有些心动就该停在“欣赏”这一步。
毕竟,不是所有好听的声音,都注定要为谁而跳动。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