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失踪者的朋友圈盛海的黄昏总是短暂——塔影拉长,车流喷薄,城市的光线像经过镀膜,将人置于半明半暗的夹层。
张歆语肩背斜跨的帆布包,步履快而坚定地穿行在人声鼎沸的校园广场,她的心里却像被密网缠绕,线头抓在手里,力图寻找那一丝解开的可能。
她在失踪案现场采访后,第一时间联系了受害者傅瑶的同寝好友,试图复原案发前最后的行踪,却不断被模糊和回避包围。
此刻,她正站在校园心理咨询室门前,习惯性地调整录音笔和手机,深吸了一口气。
门推开——空气里有安神的薰香恍惚漂浮。
一个戴着厚框眼镜的女生正低头翻着一叠表格,一旁的绿植投下细碎的影子。
张歆语温和地介绍了自己的身份。
“我是盛海日报的记者,想了解一下傅瑶……案发前的情况。
如果你不介意。”
女孩迟疑地抬头,指尖微微颤抖。
她叫程丽,傅瑶的室友之一。
——夕阳照进咨询室,墙上的照片圈着青春的模样。
张歆语轻声提问,每一句都在空气里小心翼翼探索。
“你还记得傅瑶最近和谁联系最多吗?
有没有什么变化?”
程丽垂下眼,声音发虚:“她最近很忙,经常手机一响就出去,消息也回得很快……但具体和谁,我真的不确定。”
她顿了顿,“有时候她说是在做毕业项目,可我觉得不像,一些聊天内容,屏幕亮起时只有一串陌生头像和字母标识。”
张歆语敏锐地捕捉到。
“你能形容一下那个头像或者对话的内容吗?”
程丽紧张地摁着手指:“头像是黑白色的,好像是一只蜘蛛网……很奇怪。
名字用的是‘Arachne’。”
她艰难地回忆,“有时候傅瑶会发些奇怪的话,‘真相藏在暗处’、‘别被表象欺骗’之类的,像在和人玩什么谜语。”
张歆语慢慢点头,视线里闪过一抹锐利。
这种符号化的交流,很像她曾调查过的匿名社群。
她快速做了笔记,内心某个猜测在成形。
门外一阵急促的脚步声。
几位警员在楼道经过,呼啸而过的身影中,她认出林澄——依然冷峻、干净利落,像一枝笔首的长矛。
林澄顿了一下,视线与张歆语交汇。
张歆语起身,小声道:“我有一些新信息,案子里可能出现了神秘联系人。”
林澄眉头轻皱,走近道:“我们刚在宿舍楼查过,傅瑶最近进出的次数远超常规。
据调取的门禁记录,她曾多次凌晨外出。”
“你们在尸检那边有什么新发现吗?”
张歆语下意识降低声音。
林澄目光微冷:“袁弦正在分析死者的近期通讯记录和体内药物成分,有反常。
我们怀疑,有人通过社交软件引导她参与某种试验或极端挑战。”
张歆语点头。
她的新闻嗅觉如同警觉的猎犬,迅速关联起这一切。
“你是否能帮我争取些案卷的外围信息?
我怀疑这个‘Arachne’牵涉不止一人。”
林澄未作回应,仅递来一张匿名社群的截图。
画面里,一串密码样的文字汇聚在虚拟“蛛网”里,仿佛盛海地下不为人知的第二世界。
此时,袁弦也进入咨询室,白色实验服在城市暮色里显得格外突兀。
她径首来到林澄身旁,语气冷静:“通讯记录和体检报告初步显示,她曾被反复诱导服用某种新型镇静剂。
社交平台里有多个无名账户和她接触时间重叠,极有可能是群体性的操控。”
张歆语眼里亮起微光:“如果是群体操纵,她该不会是唯一受害者。”
袁弦点头:“我们初步锁定了三名己失踪女性都被同一个‘蛛网社群’拉入。
这不仅仅是个人案件。”
厅内空气凝固。
林澄凝视着袁弦,声音低到几乎听不见:“背后也许不仅是校园的力量,社交网络加剧了控制。”
顾辰的身影出现在门口。
他稳重的步伐压实了地板的每一块,望向众人。
“刚收到新的数据。”
他的声音不容置疑,“我们查到‘Arachne’曾登陆校内服务器,使用的代理地址属于一名化学系研究员。
这个研究员去年参与过一个药物研发项目,项目曾因伦理问题被叫停。”
张歆语脑中迅速连接起来。
都市里涌动的信息流像蛛网,每一线都牵扯着权力、利益、脆弱身份的挣扎。
林澄沉声应道:“这个社群有组织,有明确目的。
他们对目标女性设置门槛,逐步深入控制。”
顾辰敛去所有情绪:“我们需要社会面配合。
张记者,你的报道可以吸引更多线索,但记住,别越界。”
张歆语坦然:“我知道界限,但我也清楚,有问题不揭开,失踪案永远只是‘个案’。
女性的脆弱不是一纸文件能描清的。”
顾辰转身,留下一句:“小心些,盛海的夜,不是每个人都能走出来。”
——夜色下,张歆语独自步出校园,风声夹裹着城市的低语。
她回忆着程丽描述的“蜘蛛网头像”、反常短信。
忽然间,手机震动——一封匿名邮件,“你想知道下一个吗?
别停下追寻。”
她站在校园门口,周围灯光向远处晕开。
对面的警车一闪一灭,像猎人的眼睛。
画外,一辆旧款白色面包车慢慢驶过街口,车窗半降,里面露出一个模糊的女性背影。
张歆语警觉地望去,却只捕捉到一只带蛛网纹路的手链。
在城市的边缘,这一细节如钩子扎入她心头。
——与此同时,林澄与袁弦带队走访校外异常活动场所,在一家废弃写字楼门口发现一组奇怪的粉笔记号。
袁弦俯身仔细探查,那是不断变换的几何网格,极像社群暗号。
林澄记下每一笔,每一线,专注如雕刻。
她的心里一瞬闪现童年笼罩的暴力阴影——控制、操控、无形的压力,仿佛城市也在用蜘蛛丝困住所有挣扎者。
夜色更深,警员在外围警戒,风骤起纸屑飞舞。
林澄低声与袁弦交流:“嫌疑人的心理画像更清晰了。
他们极度自信自律,却有社群依赖。
背后一定还有更深的动机。”
袁弦点头:“或许和学校某项绝密实验有关。
我们明天必须查清那个化学系导师的信息。”
林澄迅速拨动手机,调出受害者的朋友圈——照片、留言、点赞,蛛网般交错的社交痕迹。
她发现,多名失踪女生都与“蛛网”小组发生过互动,留言里隐见约定的暗码。
身后的巡逻灯影在墙上流转。
袁弦走到林澄身边,语声低沉:“你相信救赎吗?”
林澄微怔,她想起母亲的冷漠脸孔与儿时的无助,缓缓道:“不相信,但人只要还在寻路,就还有机会站到光里。”
——同一时间,夏路站在自家小屋的窗前。
她刚结束一场司法志愿者的线上会议,泪痕尚湿。
妹妹傅瑶消失的消息让她再度陷入自责与焦灼,但她没有退缩,而是翻查傅瑶手机,发现无数与“蛛网”社群的互动截图与暧昧留言。
夏路握紧手机,泪落无声。
她默默在网上发布了一篇《为妹妹,为盛海所有失踪女孩发声》,内容里包含蛛网社群的警示与求助。
“我们不能只是等待光照进来,我们也要发出微光。”
很快,她的贴文在校园和社交网络扩散。
无数女性开始涌入评论区,分享各自的失踪亲友、匿名骚扰经历。
在盛海的庞大数据流里,这一夜悄然埋下数百条蛛丝般的信息。
——深夜,张歆语站在电脑前,观察着蛛网社群后台的数据漂移。
匿名邮件新一封跳出:“迷雾之下,玫瑰藏刺。”
她凝视屏幕,心跳如鼓。
她知道,自己己经被卷入这场光与暗的角力。
而傅瑶的朋友圈,只是第一道门。
每一个女性的数字痕迹,都可能牵出下一条通向深渊的路,但也许,也是微光穿破迷雾的希望。
城市窗外,警车巡行如影。
林澄和袁弦一同走在街头,她们的脚步坚定,每一步都在逼近蛛网的中心。
下一步,谁会是蛛丝下的玫瑰?
谁会在深渊里伸出手,抓住光芒?
雨点悄无声息落下,城市的迷雾更浓,故事的答案藏在每一个仍在发光的朋友圈里。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