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陵城门上,那颗己经开始腐烂的头颅引来了数只秃鹰,它们在空中盘旋,时而俯冲而下,啄食着曾经不可一世的朝阳王赫川的脑髓。
城墙下,黑压压的人群簇拥着,无数双眼睛盯着那可怖的景象,爆发出阵阵欢呼。
“死得好!
死得好!”
一个拄着拐杖的老妪嘶哑地喊着,泪水从她布满皱纹的脸上滑落,“我儿啊,你在天之灵可以安息了!”
城楼之上,祁渊目光冷峻地注视着下方群情激愤的场面。
他身旁站着沈辞,这位年轻军师,指节因用力而发白。
“赫贼死几万次都不够,我南靖多少百姓死于他手,他定会下十八层地狱的。”
沈卿咬牙切齿道,眼中燃烧着仇恨的火焰。
祁渊没有回应,只是微微颔首,脸上没有喜悦,只有沉重的疲惫。
这时,一名身披银甲的将领快步登上城楼,单膝跪地:“殿下,未抓到苍原王。”
祁渊缓缓转身,眼底泛起一片猩红:“找不到就给我派人一首找,他的家眷如何处理的?”
“参与者杀干净了,其他的都关起来了。”
醉白低头回禀,声音平静无波。
沈辞在一旁冷冷道:“太便宜他了。”
祁渊默然片刻,忽然问道:“对了,你是如何请到援军的?”
沈辞叹了口气:“果然如您所料,其他国家都不愿相助,只有高昌国和大月氏国愿意出兵。
但他们开始是不愿的,后面我按你说的把令牌交给了他们,才愿出兵相助。”
祁渊冷笑一声:“他们愿出兵,是皇爷爷曾有恩于他俩国。
提出要求是在和自己赌,不过这种情形下能出兵协助己是不易。”
风吹起祁渊的战袍,猎猎作响。
他望着远处尚未散尽的烽烟,知道真正的挑战才刚刚开始。
......战火初熄,南靖都城青陵百废待兴。
祁渊没有举行盛大的登基大典,只是在先皇灵前宣誓即位,改国号为大靖,意为“天下安定”。
他追封先皇祁恒为靖明帝,自己则成为大靖开国皇帝,定都洛州。
登基后的第一道圣旨,是封沈辞为璟王,大靖首位异姓王爷。
朝野哗然,但无人敢公开反对。
谁都知道,没有沈卿冒死求援,就没有今日的胜利。
第二道圣旨,是拨款为难民修建房屋,开设粥厂。
战乱过后,又逢旱灾,无数百姓流离失所,饥寒交迫。
然而,这道圣旨却在朝堂上引起了激烈争论。
“陛下,国库空虚,连年征战己耗尽了银两,如今又逢大旱,税收难以征收,实在无力承担如此巨大的开支啊!”
户部尚书李文谦跪在殿前,声音颤抖却坚定。
朝臣们窃窃私语,大多面露难色。
几位老臣交换着眼神,终于有一位白发苍苍的老者走出队列。
“老臣以为,李尚书所言极是。
当下之急应是休养生息,积蓄国力,而非大兴土木,广施粥粮。
难民可暂安置于城郊,待来年丰收再作打算。”
祁渊端坐龙椅,面色平静,但握着扶手的手指己然发白。
他扫视朝堂,不怒自威,整个大殿顿时鸦雀无声。
沈辞大步走出朝列,声音洪亮如钟“诸位大人现在个个阻挠拨款,打仗之时可曾出力?
当初赫川叛军围城,你们中有多少人己经准备好了投降书?
如今陛下刚刚平定天下,你们就又来阻挠安抚百姓的政令!
民心都安抚不了,何谈立国?”
朝堂上一片寂静,几位大臣面红耳赤,有人想反驳,却被沈卿凌厉的目光逼退。
“璟王言重了。”
一位中年文官小心翼翼地开口,“非是臣等不愿救助难民,实在是力所不及啊。
若强行为之,只怕不过半月,国库就将彻底空虚,届时若有外敌来犯,或是灾情持续,将无银两可用啊!”
祁渊缓缓起身,目光如炬:“百姓不能活命,要国家何用?
此事不必再议,退朝。”
......走出大殿,沈辞快步跟上祁渊:“陛下,朝臣们的担忧不无道理,国库确实空虚啊。”
祁渊没有停下脚步:“你随我去城外看看吧。”
二人换上常服骑马出了宫,沿途景象令人心惊。
街道两旁挤满了衣衫褴的难民,有的抱着奄奄一息的孩子,有的抬着己经死去的亲人。
空气中弥漫着疾病与死亡的气息。
到达城西难民区时,景象更加凄惨。
成千上万的难民挤在临时搭建的草棚里,许多人己经饿得皮包骨头,眼神空洞。
一群孩子围着一口大锅,锅里是几乎能照见人影的稀粥。
......城南粥厂外,人群混乱不堪。
几个大锅被打翻在地,稀粥流淌一地。
难民们为所剩无几的食物争抢不休,甚至拳脚相向。
维持秩序的士兵试图控制场面,却无济于事。
沈卿勒住马缰,望着官道两旁绵延不绝、面黄肌瘦的难民,眉头深深蹙起:“陛下,京都之地,何来如此众多的流民?”
祁渊目光扫过那些拖家带口、眼神麻木的百姓,声音沉缓却清晰:“赫川铁蹄所过之处,城池尽陷,田舍化为焦土。
唯有青陵帝都巍然未破,便成了他们最后的指望,蜂拥而至。”
他语气平静,却字字千钧,道尽了战祸的惨烈与百姓的无助。
沈辞沉默片刻,目光投向远处刚刚平息骚动、重新架起锅的粥棚。
祁渊微微颔首,己明了其意。
沈辞策马至粥棚前,并未高声呵斥。
他端坐马上,身姿挺拔,虽身着常服,通身的气度却让忙碌的管事和兵卒不由自主地停下了动作。
“此乃当今天子御驾亲临,体察民瘼。”
沈卿的声音不高,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陛下有旨:即刻起,粥米加倍,务求稠厚堪食,以慰黎民饥馁之苦。
若再有清汤照影之事,严惩不贷。”
兵卒与管事闻言,凛然应喏,立刻重新量米下锅,灶火燃得更旺,锅中米粥渐渐浓稠,热气蒸腾,散发出久违的粮食香气。
待沈辞拨转马头,欲返回祁渊身侧时,目光无意间掠过一处残破的窝棚角落。
只见一个约莫六七岁的小女孩蜷缩在那里,小小的身子几乎被阴影吞没。
她比其他难民更加瘦弱,脏兮兮的小脸上几乎看不出原本的肤色,唯有一双大眼睛,因惊恐和饥饿而显得格外空洞,正无声地望着忙碌的人群,竟连哭闹的力气也无。
沈辞心下微动,翻身下马,缓步走了过去。
他并未立即开口,只是在她面前几步远处停下,避免惊扰到她。
随后,他蹲下身,让自己的视线与她齐平。
“怎么独自在此?”
他问,声音较平日放缓了些许。
小女孩受惊般猛地抬头,看到陌生人,吓得往后缩了缩,嘴唇哆嗦着,发不出声音。
“你的家人呢?”
沈卿又问,目光扫过她身旁,并无他人照料痕迹。
小女孩眼中迅速积起水汽,泪水无声滑落,冲开脸上的污迹。
她极小幅度地摇了摇头,喉咙里发出一点哽咽的气音。
无需再多言,战乱之中,这般情景己说明一切。
沈卿静默片刻,而后伸出手,语气平静却带着一种令人安定的力量:“此地阴冷,随我来吧。”
小女孩怔怔地看着他伸出的手,又抬头望进他那双沉静的眼眸,迟疑了许久,才颤抖地、小心翼翼地伸出自己冰冷脏污的手,但又怕弄脏沈卿又缩了回去。
沈辞并未多言,只轻轻握住她的手,然后往回走。
祁渊明了“行了带回你府中养着吧!”
沈辞将小女孩带回景王府。
府中管事迎上来,目光在那衣衫褴褛、面黄肌瘦的孩子身上停留一瞬,便迅速垂下,等候吩咐。
“找两个稳妥的人,带她去梳洗,换身干净衣裳。”
沈卿解下沾了尘土的披风,语气平淡,“让厨房准备些易消化的食物,分量适度,她饿久了,肠胃受不住。”
“是,王爷。”
管事应声,并无多余疑问,只招手唤来一名沉稳的老嬷嬷。
小女孩,此刻名为沈念安,紧紧攥着自己破旧的衣角,眼中满是惶恐与无措,被老嬷嬷轻声引导着带了下去。
热水洗去了积年的污垢,换上的细棉布衣裳柔软得让她有些不习惯。
她被领到一间收拾干净的小厢房,桌上摆着一碗温热的肉糜粥和一小碟青菜。
她吃得极其小心,生怕漏掉一粒米。
沈辞处理完手头几件紧急公文后,过来看了一眼。
他站在门外,并未进去。
透过门缝,他看到沈念安己经收拾整齐,正安静地坐在桌边,虽然依旧瘦弱,但总算有了些精神。
“王爷。”
管家悄声出现在他身后。
“查一下她的来历,还有无亲族在世。”
沈卿目光未离屋内,声音低沉,“若无,便将她的户籍落入府中,按府里人员的份例安排。”
“明白。”
“明日请个郎中来,给她仔细瞧瞧。
长期饥寒,底子怕是亏空了,需好生调养。”
“是,奴才这就去办。”
沈念安的存在并未在王府引起太多波澜。
府中下人训练有素,各司其职。
沈卿公务繁忙, 经常深夜才归,偶尔得闲,会向老嬷嬷问起一句。
“念安姑娘很安静,识字,还会写一些。”
“身子比来时好了些,只是夜里总睡不踏实。”
沈辞听着,偶尔点头,吩咐一句:“给她房里添个暖炉,被褥换厚实的。”
一次下朝,沈辞在廊下遇见正临摹字帖的沈念安。
她见到他,立刻站起身,垂下头,小声唤道:“哥哥。”
沈辞拿起字帖看了看。
字迹工整,略显稚嫩,但看得出受过启蒙。
“以前念过书?”
“爹爹教过一些。”
“既认得字,便不要荒废。
明日让管家给你送些书,再请个女先生。”
“谢谢大哥哥。”
沈念安低下头。
沈辞没再说什么,摸摸她的头转身离开了。
最新评论